高腔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声腔,于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结合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川江号子、曲艺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高腔的基本特征是“不托管弦,徒歌清唱,锣鼓击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由于历史演变分化和戏曲改革影响,这些特征在各支高腔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川剧高腔则将高腔特点发挥到极致,突出以“帮、打、唱”为一体,即一唱众和、伴以锣鼓的演唱形式,使之成为川剧的代名词。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其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是帮腔,有的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由戏而定。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行腔自由,只用一副拍板和鼓点调剂节奏;唱腔高昂响亮、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并有帮腔和之;打击乐采用大锣大鼓贯穿于曲牌始终,使帮、打、唱三者紧密结合。在演唱过程中,宣叙调与咏叹调交替使用,帮腔与唱腔互为增辉,加之紧锣密鼓的配合,使舞台气氛变幻无穷。
川剧有着多元的文学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四川浓郁本土色彩之剧种。泸州川剧肇自清康亁盛世,庆华班独开川剧之先河而建班社,名伶大师往来于河道上下,善高腔者情趣相投,喜集于泸阳,渐成风尚,此乃川剧“泸州河”之宗脉。
“泸州河”川剧植根沉稳,城中好戏者甚众,艺以为基,长盛无衰。唱遍“楼、院、配、记”,其唱腔高亢婉转,高腔领尚,独扬风韵;其表演艺术精湛,技惊四座,开创川剧高腔之先河,史有“高腔窝子”誉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泸州河”川剧艺术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竞相绽放,人才辈出,传承有序,青胜于蓝,响唱一方。
END
来源: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