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一天发现,怎么各种各样的节日越来越多,有一些节日以前也有,但并没有被重视,还有一些所谓“节日”则是后来生造出来的。
之所以感觉节日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幕后有一双手在推动,商家。
商家生造出来的“节日”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双11”,其次就是“618”,对了,还有“双12”。
说远了,在相声界其实也有类似商家生造出来的东西,如德云社的“封箱”、“开箱”和“纲丝节”。
近日,相声演员侯耀华在一次拜师典礼上公开表达了对相声界搞“封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封箱”是人家梨园行的规矩,和相声曲艺界没关系,相声界拿来搞这些就是“幺蛾子”,甚至于可以说是“欺师灭祖”。
侯耀华不说则已,一说又惹起议论纷纷,当然,按照惯例还是指责他的人多一些。
有一说一,侯耀华对相声界搞“封箱”的评价有道理吗?
有,当然有一定道理。
所谓“封箱”确实是人家戏曲行业的专有名词,戏班子年终休息,于是把行头之类的演出用具都封在箱子里,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来年“开台”之前不再开箱。
相信熟悉戏曲行业的人都知道,戏班子里的行头那不是一般多,不说别的,光《穆桂英挂帅》需要的行头估计三五个大箱子都不够装的,再加上还有其他戏的行头和道具,所以戏曲界的封箱就跟超市大卖场的盘点一样,真是个大事。
反观相声行业,历史上相声艺人的所谓行头也就一件大褂,一般都只有一件,多了也做不起,然后是扇子、醒木什么的,这些加起来一个包袱皮就能全塞下。而且相声艺人出去演出一般都是捧哏和逗哏两人,两人加起来就是俩包袱,半个箱子都塞不满,确实不需要封箱,没啥可封的。
九十年代的电视剧《马三立》就有这样的镜头,不论是马三立父亲马德禄和搭档出去走穴,还是马三立和自己的捧哏一起跑码头,每人都是一个小包袱,别无他物。
即使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相声界依然没有那么多行头,没必要跟戏曲界一样把行头都封在箱子里。
所以,侯耀华说的话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