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第四次觐见。孟子去觐见梁惠王,然后梁惠王也是非常谦虚迎接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诚教。孟子就首先给梁惠王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意思就是*人的话,硬木棍和刀剑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了一句话,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梁恵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啊。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孟子跟别人在谈话的时候,他喜欢以问问题的方式。首先问别人问题让别人回答,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引出来,他自己的方法相当于就是。引导式的一种方法,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而是引导似的,相当于教学里面的启发原则。相似于孔子的启发教学,西方的那个教育学家苏格拉底那个孟婆助产术也是要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别人引导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里面。
按他们的谈话,我们再来看下面孟子是怎么做的。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老百姓却吃不饱饭,到处逃荒,田野里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是当权者赶着野兽去吃人。意思就是说,当官的厨房里面有肥肉,有鸡有鸭,马棚里面有肥吗?但是呢,老百姓的却是吃不饱饭,而田地里面还有饿死的人,这就相当于啊,把老百姓赶出去给动物吃。我们再来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说:动物互相残食,尚且为人们所憎恶,那么那些号称为民的父母官不管百姓死活,相当于赶着人类去给野兽吃。那么,父母官的意义又何在呢?
他自己就是用那个打比方的方式,引出了自己观点。那人们的老百姓的都会去讨厌他,因为他们是同类自相残*。那如果是当官的啊,把那个老百姓饿的饿死也吃不了饭。结果动物来把人的尸体吃了,那他们两个的行为就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把那个当官的如果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话。就变成了与动物一样的。
这里孟子用了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说,发明人俑殉葬的人大概会灭绝后代吧。意思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像一些当官的死了,发明陶瓷土殉葬的那个人做这件事情是灭绝后代断子绝孙的事。所发明人俑殉葬的这个人呢?想出这个想法的人会灭绝后代,因为这是不道德的而不能用人去陪葬。
当官的执政者又怎么能如此使老百姓饥饿致死的?如果当官望老百姓看到饿死,执政者看到老百姓饿死在田里没有饭吃?那和那个禽兽也没什么区别,和动物自相残*也没什么区别。这些话里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明白,孟子的几个经典的打比方,希望大家能够领会。谢谢大家,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宋洪大课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