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子”字,是爷爷希望她像男孩子一样坚强的期许。/受访者供图
郑合惠子名字里的“子”字,是爷爷希望她像男孩子一样坚强的期许。她理解祖辈的想法,他们希望她兼备传统认知中女孩和男孩的美好品质。她不确定自己现在有没有达到长辈们的期望,但她对自己还算满意。
“我一直都挺坚强的,即使长辈不给我起这个名字,我的性格可能也是如此,这是天性的问题。很多事情我不在乎,比方说别人的抨击。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心高气傲,而是我从小就是这样。”外界的声音不是最重要的,郑合惠子只在乎亲近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
身为上升星座双子座,郑合惠子觉得自己像风一样善变,有时候很孩子气,有时候比较成熟。她说这样也好,“因为太老气的灵魂不可爱,太幼稚的灵魂呢,你又会觉得做事情不沉稳”。
那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综合的、有趣的灵魂吗?郑合惠子说:“我在找那个平衡。”
“我只跟自己比”
从2015年出演第一部作品至今,郑合惠子尚未彻底弄清什么是“表演的技巧”。她不是一名善于使用技巧的演员,过于强调技巧,有可能会分散她表演时的注意力。
“我现在唯一做的就是笨办法,让自己沉浸在角色里。如果这个角色没有引发我的共鸣,我可能就演不到位。你要让我用技巧去带,我带不出来。不是清高,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件事。”
郑合惠子:我现在唯一做的是让自己沉浸在角色里。/受访者供图
当然,技巧很重要。郑合惠子也会向前辈或其他同行取经,学习如何用技巧调动情绪。在掌握技巧之前,她暂时运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先用几句台词反复刺激自己,然后去联想,联想自己也好,联想听过、看过的事情也行。”
郑合惠子给自己的定位是“感受派”演员,她的共情能力与生俱来,从小就容易“有感触”。不过长大以后,内心随着辨别能力的提高“变硬了”,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她。
在《爱的厘米》中,郑合惠子首次出演孕妇。在诠释没有真正经历过的情节时,她会通过“看戏”汲取表演灵感。
“看孙俪老师的戏,还有其他一些老前辈的戏,要去感受。我知道(生产)是一个很疲惫的过程,有些人可能喊都不敢有声音,希望给自己留足劲。因为我(的角色)那个时候有点接近于快小产的状态,所以还不太一样。”
郑合惠子不是没想过借鉴妈妈的经验,但实际情况令她有些许无奈:“我妈生我的时候站起来了,她说她不生了,要剖腹产。我也不能把这个经验带去演吧?其实很多时候生活要比我们想象的夸张,生活本身就很戏剧。”
在表演时,如果类型陌生,郑合惠子会借鉴前辈的表演,把模仿和学习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
郑合惠子在电视剧《皮囊之下》中。/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只要台词的感受表达清楚了,肢体很多状态也就来了。所以一定要先把词熟记于心,变成就像是自己说出来的话,然后再去结合表演的状态,包括平常观察人物的积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你才能把角色诠释好。”
甜美可爱是很多人对郑合惠子的第一印象,她的角色里也不乏这一类型。可爱的角色不好演,因为容易演得“工业化、糖精化”。倘若在自己过往的作品里发现“工业化的甜美”,那么郑合惠子会冷静反思,告诫自己“改一改”,做到真实而自然地表达。
演员不能只演所谓“能演”的角色,郑合惠子想,如果外表可爱就只去扮演可爱,那为什么还要当演员呢?一名演员能否胜任某个角色,在于其塑造能力,而非年龄和外表。
郑合惠子一直有个演美貌反派的愿望。在《皮囊之下》里,她分饰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姚梦归“傲气跋扈、好胜心强、下得了狠心”,与她想挑战的反派类型有些接近。对于这个角色,郑合惠子希望能够呈现一个“真实的人”,除了那些贬义标签,她也拥有“聪明伶俐、情商高”等魅力。
对于性格多变的郑合惠子而言,一人分饰两角不是最大的挑战,她在《皮囊之下》里承受的压力更多来自身体的疲惫。
“走红”这件事没有公平可讲,调整心态和竭尽所能是她的应对方式。/受访者供图
“去拍摄场地经常要三个小时起,堵车会堵很久。有时候觉睡到一半,天还没亮我就出工了,感觉鸡都没叫。然后夜里两三点出来喝啤酒的人都回去了,我才刚收工。不是说在抱怨什么,而是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休息状态,人真的很难维持精神。”被疲惫感和无力感气哭的时候,她甚至搞不清这股气从哪里来。
剧中,郑合惠子两个角色的戏份加起来,可能是男主的三倍之多,她一门心思扑在角色和台词上,已经无法分出精力去记住和其他主创相处的点滴。但她依然感到快乐,那是每一场“还不错”的演出赋予的。
每部作品演完,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对于姚梦归,郑合惠子觉得还是演得符号化了,某些时刻的面部表情可以再控制一下;对于妹妹萧暮,情感的处理可以更细腻一点。
面对观众反馈,郑合惠子会判断哪些可以放在心上,她说:“每个人的缺陷都很明显,角色的缺陷也很明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性格。我不想塑造完美的人,大家都有缺陷和不足。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表演时,觉得还挺真实的。”
入行之初,郑合惠子把演戏看做好玩的体验,《鲜肉老师》后她才慢慢开窍,在表演里沉下心来。“走红”这件事没有公平可讲,调整心态和竭尽所能是她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