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举纲奇袭隔壁老樊,白举纲打败黑马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7-31 06:39:09

这里就要引申出一个问题:

舞台(擂台)较量真的是最公平的吗?

我很喜欢拿武术和唱歌类比,因为这是我的两大爱好。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评论说功夫电影里的动作花拳绣腿,

“有本事上擂台打一下呀?”

无论是中国武术、日本武术、东南亚武术还是UFC里常见到的巴西柔术等等,其实都讲究一击制敌。

什么是一击制敌呢?

把对手一拳擂倒了,对方咬咬牙还能站起来鏖斗。真正让对手瞬间站不起来往往不是硬桥硬马的拳脚,而是错其筋骨、折其关节。

中国武术里对应的功夫叫擒拿手,分拿、缠、锁、压等等,招招断人肢节。

这些过于惨烈的招数在擂台上是不允许使用的,哪怕开放如MMC赛场一般也只允许用前半手,点到即止。

然而这样其实是没有真正“制敌”的。如果遇到力量大于自己的选手,等他反应过来一挣脱,胜负之势立刻掉个。

所以擂台上反而变成力量为主的对抗,大家误以为“一力降十会”是绝对真理,这就非常片面了。

说回唱歌。

类似《歌手》这样的舞台真的就是最公平的竞赛吗?建议大家当个综艺节目看,别太较真。

首先价值百万、千万的设备也许是观众们的福利,但对于比赛的公平性来说却未必是好事。

歌手间在演唱技能上的差距会被设备的加持所掩盖,歌手们的短板也会被精良的制作美化。

当年的央视青歌赛设备简陋而且没有后期,今天许多歌手上去恐怕连唱出声都是困难的。

(小细嗓时期的屠洪刚。在这样的设备条件下清亮的声音会更好听些,但注意错误的拿麦方式)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会对歌手发挥有约束。因为要照顾观众趣味,节目组会左右歌手的选曲、改编形态等等。

有一些能力卓越的歌手,如果你放开限制,他/她能拿出各种类型、风格、形态的或者常规但具备绝对实力的表演(比如这一场“干”唱的MISIA)。

能不能被大部分人欣赏是另一回事,但从能力上来说,他们唱其他歌手的歌连热身都用不着,而其他歌手们唱他们的歌却连边都摸不到。

但这样节目就做歪了。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评论上方)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

所以大部分公开的武术擂台也好,歌唱舞台也罢,都不能算绝对公平竞争的地方。

看看乐趣,有所心得就好。

顺便推荐一部被名字和剧情耽误的,比较简单清楚展现擒拿技巧的电影,看看老头子要怎么打赢小伙子:

白举纲奇袭隔壁老樊,白举纲打败黑马(5)

说了这么多,是昨天节目引发的第一个问题。

接着聊聊第二个争议:

奇袭歌手、新兴独立音乐人代表隔壁老樊再选择奇袭黄霄云后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我不太喜欢‘飙唱功’”。

白举纲奇袭隔壁老樊,白举纲打败黑马(6)

于是弹幕里很快就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回击:

“歌手不飙唱功,难道飙演技?”

突然想到了晓明哥的经典段子:

白举纲奇袭隔壁老樊,白举纲打败黑马(7)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先想说两个观点。

1.我觉得隔壁老樊唱得不错。

虽然歌曲的跨度不大,但在跨度内无论平衡、力量、语感都控制得恰如其分。

这可能是训练的结果,也可能是年轻一代歌手模仿的形态比较先进,同时悟性也高的原因。

此外他的歌也并不安静,相反是张扬而粗粝的。不信睡前听一听,看看能不能有助睡眠。

所以他对自己不“飙唱功”、做“安静的音乐”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吧。

2.强调不飙唱功、做安静的音乐无非是想说“有感情”、“走心”。

也学下面的观点老师在之前的57篇专栏里已经提过56次,但还是想苦口婆心地再絮叨一次。

“唱功”这个东西,在声乐专业的定义上从不只是唱得高、唱得响。

相反,能唱出让别人可以接受、领会甚至沉浸其中的感情,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能,是律动、发声、音色、语感、情绪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你觉得唱歌动感情就好,那就不要吐槽父辈们唱红歌时造作、过时、不好听。他们对于信仰的热情可比我们经历的大部分感情要真挚多啦。

所以,歌手们真的需要一些“演技”,懂得控制、铺排、渲染、营造自己在演唱中的感情世界。

但话要说回来,能唱得高、唱得响却是必备的前提条件,就像很多画家寥寥几笔就可以是一幅作品,但从没有人只会寥寥几笔而成为画家——“职业”的画家。

就像很多网友不服黄霄云淘汰了毛不易。

其实只要一个理由就可以堵上所有的质疑——

黄霄云可以唱毛不易的歌,无非告诉她情绪缓一点、口吻淡一点,力量收一点,就跟告诉一个厨师盐少放些一样简单。

只是这样她会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初级形态中捆住手脚。

与此同时,毛不易却唱不了黄霄云的歌,无论音域还是声场。这是肌能差异上的鸿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技巧弥补的。

在绝对能力面前,优势不再是主观的“我觉得”,而是客观的不容辩驳的“你做不到”。

所以毛不易尽管有着自己的演艺风格,有着许多值得欣赏的闪光点,更有着黄霄云所没有的种种其他造诣。

但在唱歌这件事上,被黄霄云所淘汰真的是不冤枉。

借着这个话题,老师想和大家简单聊聊什么是职业的歌手,职业歌手的标准应该有哪些?

1.歌曲保有量

要我说内地歌手与港台歌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曾经港台歌手比内地歌手唱得好,因为起步早、发展快、培养体系成熟。

但是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缩小甚至随着内地新生代歌手的崛起以及港台音乐的逐渐没落而大有反超之势。

但是直至今天,不管老中青哪一代,内地歌手尚整体不如港台歌手(尤其是老牌歌手)之处就是歌曲保有量。

首先我们会看到网络作为音乐绝对主要传播介质的今天,歌手们发型作品已经很少是“专辑”的形态了,有些发单曲,有些勤快点多发两首弄成一张EP。

以现在港台流行的领军人物邓紫棋举例:

在近最近5年内她发表了两张收录10首曲目的标准专辑(《摩天动物园》、《新的心跳》)、三张收录3首曲目的EP专辑(《另一个童话》、《毒苹果》、《睡皇后》)、一张收录4首曲目的remix专辑《25LOOKS》以及多首包括像《光年之外》这样高传唱热歌的单曲。

而在此之前,她已经有了3张标准专辑的积累。

(以上数据如有遗漏欢迎纠正)

看得出,如果不是影视主题曲或特别意义的纪念单曲,小邓同学更喜欢以专辑的形式呈现自己的作品。

有同样习惯的还有今天站在节目舞台上的台湾歌手徐佳莹、萧敬腾。类似的歌曲保有量放在内地歌手当中是凤毛菱角的,大家可以自行比对,以免引战啦。

也许大家会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专辑和单曲最大的区别,一来是歌曲数目,二来是风格多样性,三来是整体概念。

这三样差异造成的结果是,港台歌手开大型演唱会是家常便饭的事,每一场演唱会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整体的设计,一般是专辑概念的延伸。

甚至,同一首歌曲歌手还会准备几种不同风格的改编来根据演唱会的整体设计呈现。

比如原本定于4月来内地开唱的陈奕迅,大家听他的演唱会会发现他说话和互动的环节很少,几乎从头唱到尾,并且曲目动静皆有,还会根据需求改编一些大家原本耳熟能详的代表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

而内地歌手保有曲目能撑起标准演唱会的就十分有限,一场演唱会有整体概念并且能听到、看到不同风格表演的更是屈指可数。

所以作品的累积对于歌手的职业化程度是重要指标,这代表歌手能不能通过日复一日地“表演唱歌”来赚取收入、安身立命。

2.歌唱能力的硬指标

李健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

“唱歌是一项大众技能,人人有嘴都能唱,别人为什么要花钱听你唱歌呢?”

答案只有一个,你唱得足够好,好到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而“好”到绝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先决条件就是硬件水平——你的造“声”能力。这是有可供参考的硬指标的。

比如老师以前提过,从演唱的角度来说2000年后的歌手其实相较2000年前的歌手整体是有所退化的——

主要原因是“唱作人”概念盛行让大家逐渐忽略“歌手”这个本该是独立职业的专业要求,以及音乐制作的智能化让歌手们不用再苦练基本功以免因为浪费录音带被制作人臭骂。

这不是今天重点,就不展开说了。重点是于此相对的,歌曲的难度却上升了。

尤其是80后男生们,自打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们制霸乐坛起,他们开始发现在KTV唱不上去流行的歌了,而那些华丽丽的转音和假声也不知道怎么发出来。

2000年R&B入侵后的流行歌曲,跨度往往超过2个八度,最高音在high c 边缘疯狂试探,换声不利索的人根本唱不了。

而早先四大天王时代,大部分歌曲是音域不到2个八度的,也不用换声。

这是因为声乐技术进步了,“关闭”技巧的普及释放了男歌手们更大的音域空间,“气泡音”、“发声点”、“声芯”成了歌唱论坛上的热议词汇。

到了今天,声乐技术又已经向前更迭了一代,实力卓越的男歌手们不仅纷纷向high e以上发起进攻,并且换声点之上的音域也比以前更有力量,音色不再纤细绵软,而更开阔锋利。

这是“闭合”技术和“关闭”技术相结合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混声”。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评论上方)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

(所以再次强调,混声不是真声假声混一混,也不是头声胸声混一混!)

简而言之,声乐技术发展到今天,歌手尤其是男歌手的有效演唱音域(在演唱中能自如地控制、使用,并且音色具有可听性)应该至少超过2个八度,甚至达到3个八度。

否则眼下的问题不是该不该炫技,而是今天的流行歌直接唱不了。

唱不了当下的作品,又如何成为当下的职业歌手呢?

除了音域之外,还有一些硬指标,比如风格跨度。

一个职业歌手首先应该有自己最擅长的音乐风格/类型,在同领域内表现出类拔萃。这是被听众选择的首要原因。

如果没有的话,就像一个没有授艺门派的武师、一个不知擅长菜系的厨师,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在熟谙一种风格/类型之外,还应该至少会唱两种以上风格的音乐,按照表演需求呈现出来。

例如,作为今天的职业歌手,哪怕平时擅长的是传统的长线条的抒情歌曲,也应该能驾驭R&B、摇滚、Funk等等具有世界流行属性的音乐类型。

这可不是学会一首歌那么简单哦!

R&B意味着变化丰富的律动和特定的转音音阶(并且转音速率很快),(大部分)摇滚意味着更有力量和粗粝质感的声音要求以及极致化的情绪表达。

这都需要前文提到的“唱功”作支撑。

陈奕迅曾经在演出中作脏辫打扮,把《Without you》和《征服》都改成了雷鬼风格;上一期评论里有网友留言说林忆莲早年演出经常唱R&B;向雪怀先生和我聊起张学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学友唱爵士不错,低音很棒!”

我们也可以说得再粗略易懂些:一个职业歌手总应该快歌、慢歌都能唱吧?

这算是最简单的表演多样化要求了。

然而快歌也并非意味着只是“唱快一点”,唱好快歌的背后是高度的气息速率和咬字速率,气息和咬字的运作方式都与慢歌不同。

同样地,唱好慢歌需要更稳定持久的气息支撑和更细致的音色塑造。

所以,职业化绝非易事,职业的门槛也不是形同虚设,不信我们等长久发展了以后看。

98年出生的隔壁老樊会产生不“飙唱功”、唱“安静的歌”这样的想法,想来也是因为“独立音乐人”盛行的时代从业者对歌手这个工种实在是缺少最起码的职业认知,另外也是自己音乐性上局限的写照。

其实多说一句,怎么会相信“独立音乐人”这种传媒创造的伪概念呢?

一首符合现代工业标准的音乐作品诞生,除了歌手演唱,起码还要经过作词、作曲、编曲、和声、录音、缩混、母带、发行等等种种工序,需要不同工种参与其中,每一样要做好都有精深的、随时代发展的学问。

试问谁能样样做好?结果往往是样样都做得一般,甚至不合格。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是我对于昨天的节目大部分想说的内容了。

最后,为了不增加大家长篇阅读的困苦,我们简单评说一下昨天各位的表现。

由于“云竞演”模式的硬件缺陷,其实昨天表演的最终呈现并不能算是歌手实力的完整写照。

但同时,休养了20多天的歌手们嗓音状态按理说已经恢复了最佳,那么这一场所暴露的问题就可以明确地判断出是歌唱技术问题了——

| 黄霄云-《你的答案》

白举纲奇袭隔壁老樊,白举纲打败黑马(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