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到八岁,读二年级,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下游,不怎么努力,今天还怪我,让我不要太聪明。我说了一通要先学聪明再学愚蠢,愚蠢比聪明更难学的道理。
当然号称聪明的我已经好多年没怎么看过书了,所以以下感悟可能早就有新书本说过了,我还当个新发现在这里说道说道。
语文老师要求诗歌打卡,儿子又在唐诗三百里寻找最短最容易的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入了他的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我当时读到这首歌时还是个初中生,我的理解和当时的注释高度一致,就是知音难求、才华难展、倍觉孤独的孤芳自赏。
可是听着我儿子那困难的断句,我突然觉得或者按照儿子的断句来理解才是正确的?
前我不想见什么古人,后我也不想见什么来者!
感觉我儿子的断句有一种自在主动的决绝,仿佛孤独正是我之所欲,我之追求,我之状态,不觉得这有什么需要写的。
但听他再往下读,觉得他也不是冷到骨子里、独到最深处。
因为想到自己短短一生的孤独已经百无聊赖,天地如果像人一样有意识、有生死,他们也不想知道以前的宇宙诞生毁灭,不想期待后来宇宙的诞生毁灭,那这悠长无尽的孤独看来似乎更加令人无望,想一想真是要为天地而泪下了。
我觉得我儿子的断句和我从他的朗读中突然领会的感悟或许更贴近真相,自在主动的、百无聊赖的孤独!
除了感怀一下天地的孤独,别无它事。也许这才是快乐儿童的状态。
我一般不纠正儿子的学习错误,而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从他的错误中体察他的心思,看到他的品质。
也许其他书本已经说过这样的话吧!但确实今天我才突然从儿子的朗读中领会到的,也就发出来跟师友们分享一下。或许其他书本还没说呢?也让大家看看另一种角度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