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相信很多年长的朋友都十分熟悉这首《北风吹》,这是歌剧《白毛女》中的插曲,曾感动了无数观众。《白毛女》可谓是我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呢?今天帝哥就来给大家说说《白毛女》诞生前后的故事。
《白毛女》剧照
1943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在主任周巍峙的带领下,来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抗战服务。团里的文艺工作者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群众中搜集文艺创作的素材。
时间长了以后,村民们给团里的人讲了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据说这个“白毛仙姑”是个受到地主迫害而只身逃入深山的少女,由于长期过着缺少阳光和盐的生活,致命全身毛发皆白。“白毛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团里的编剧邵子南对这个传说很感兴趣,他决定以此为基础创作一个戏曲剧本。
1944年4月,服务团奉调回到延安。有一天,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遇到了邵子南,两人是老朋友了,周扬便问邵子南:“最近在忙什么?”
周扬
邵子南说:“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你来指教。”随后他便聊起了自己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剧本的经过。
周扬也早就听说过“白毛仙姑”的传说,当他看完邵子南的剧本后,艺术家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剧完全可以排成一出歌剧,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献礼!周扬决定集中“鲁艺”的所有精兵强将,把这出戏排好。
在周扬的领导下,歌剧《白毛仙姑》的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作曲则由音乐系的马可、张鲁等人负责。
邵子南又根据周扬的要求改了几次剧本,但周扬始终不满意,他认为《白毛仙姑》还没有跳出侠义话本的范畴,而且传说中还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而周扬希望剧本能够体现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于是张庚果断地调整了编剧,他把邵子南换成了鲁艺文学系的贺敬之和丁毅。贺敬之很快地领悟了周扬的要求,他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并很快完成了《白毛女》的新剧本,这令周扬十分满意。
贺敬之
剧本完成以后,接下来的难题就是作曲了。一个多月下来,马可等5名曲作者写出了一大堆曲子,却没有一首能用的。张庚非常着急,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因为《白毛女》的定位是一部歌剧,但这几位曲作者却忽视了这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他们写的曲子拼命地往西洋歌剧上靠,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于是张庚对马可等人说:“《白毛女》是演给中国老百姓看的,别的你们什么也不用想,你们就想着要中国老百姓爱听爱唱爱看!集中精力先把开场曲‘北风吹’谱出来,‘北风吹’一开口,就应该抓住中国老百姓的心……”
马可等人听完这番话后茅塞顿开,他们纷纷表示,一定尽快回去把《北风吹》写出来。
几个曲作者里,马可等人都是音乐系的教员,有自己独立的窑洞,而张鲁是学员,与十几个同学们住在一个大窑洞。这天晚上,同学们都早早睡了,张鲁仍在苦思冥想着作曲的事情,但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实在让他心烦,最后他干脆披上衣服走了出来,来到了延河边。
在万籁俱寂的延水河畔,张鲁凝神静思,他忽然想起两年前他曾听从丁玲老师的指点,到民众剧社向老艺人李卜学习“眉户调”的情景,又想起他在给冼星海当秘书时,星海老师教他作曲的情景。于是张鲁不由自主地一首接一首地哼唱起了“眉户调”和冼星海作的曲子。唱着唱着,他突然感觉自己的灵感来了。
此时的张鲁急于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好把这刚刚找到的一丝灵感马上写下来,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来到了同班女同学孟于的窑洞。正在睡梦中的孟于被张鲁的敲门声惊醒后,自然十分吃惊,但她听完张鲁说明来意后,二话没说就打开了房门。
当时孟于刚生完孩子不久,窑洞里有尿盆、屎盆,再加木炭火盆烘烤着的“尿褥子”,真是臭气难闻。但张鲁却顾不上这些,他下笔如有神助,只用了短短3分钟就写完了整首《北风吹》的曲子。
第二天,当张庚看到张鲁这首曲子后,也十分满意,他对张鲁说:“你去教服务团那个小王,让她唱唱看。”
张庚口中的“小王”,正是周巍峙的妻子王昆,她从小就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近闻名的“小歌手”,进入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她的歌唱水平更是有了巨大的提高。《白毛女》的剧本完成以后,周巍峙和许多专家力推王昆出演女主角“喜儿”,因为她的嗓音高亢、甜美,能承担起剧中繁重的唱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