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电影《茶啊二中》充满了爆笑的情节,很多台词充满幽默感,但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主创艰辛的付出,阎凯介绍,他们能做出喜剧用的绝招就是“头脑风暴”:“我们团队是一群有趣又活泼的人,一旦有了想法就关在一起聊,头脑风暴,当然有些时候遇上瓶颈推进不下去,我们就一起去网吧通宵,第二天虽然困得不行,但这些经历帮助我们在未来某一个时候就开窍了(笑),另外,我们的台词也是逐字逐句优化,每个人都读,用什么语调,用什么标点符号,一点点调。比如校长在公开课讲话用‘唐突’还是‘荒唐’或是‘突兀’,都研究了好多版。我们必须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觉得好笑,若不然,怎么能让观众也觉得好笑呢?”
以下是导演独家解析电影幕后看点及构想,内容由阎凯、夏铭泽两位导演口述:
新京报:动画中同学、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有参考了什么原型吗?
“应该是对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同学的一种捏合,印象中同学肯定都是各种性格,高矮胖瘦,有很爱吃的同学、特别调皮的同学、成绩不上不下跟着人混的同学。我们就把这些比较有特点的印象深刻的同学,集合在了三班。他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群人,每个人都能找到上学时的感觉,能够看到自己或者曾经同学的影子。老师的形象则是很多老师的集中体现,比如石妙娜老师就很干练,有一颗痣,显得她口齿伶俐,发型简约,妆容稍显夸张,爱穿粉色是因为她往那儿一站,气质就会给你冲击。总之,制作的标准就是动画中的角色你能在现实校园中找到。”
老师石妙娜。
新京报:这些角色形象大概做了多久,多少个版本?
“之前网剧时期就在不断打磨,到做电影的时候又做了好多版本,一直在不断调整,比如王强的建模实际上都完成了,但我们又推翻,不断地改,不断地再改,大概几百个版本,而中间对于细节的调整已经数不清楚有多少版本了,毕竟每个人心中对他们的想法都有不同,角色也一定是在精度上不断丰满起来的。”
新京报:动画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或者耐性磨炼等问题,加上这个团队一直比较拮据,是什么让你们坚持下来?
“热爱和观众的支持吧,如果能坚持下来,自然感情就深了,就算是因为现实情况离开我们的,他们也会到路演上来看我们,来支持我们。只要一起在《茶啊二中》里共事过,就有那份情,我们也有同事是实在适应不了东北寒冷的天气去了大城市,也有同事是因为这份梦想把老婆孩子给接了过来,只要在这个‘家’里的人,就是极爱动画的人。”
角色打磨过程。
新京报:《茶啊二中》主打爆笑,却不仅是笑这么简单,你们希望给观众传达什么?
“传递什么我们从来不会刻意想,比如聊剧本的时候设置这里要让大家感动,或者这里一定要让观众深思,我们从来不聊这些,就呈现我们的真实情感,大家顺着故事看,自然而然会感受到情感,师生情、同学情。我们在采风中认识了很多老师,也和他们聊过很多,很多老师是真的很爱学生,他们也面对着很多人生难题,比如成绩压力,内卷竞争,他们的心理会复杂,也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更理解、尊重老师。”
新京报:剧版《茶啊二中》已经拥有很大一批铁粉,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有和他们联系互动吗?
“在电影制作前我们和粉丝朋友互动过,他们其实有些质疑,因为大银幕的精度和构图毕竟和荧屏有差距,我们需要进行角色升级,当时也有很多粉丝反对,让我们千万不要改人物设计、美术风格等,但我们一定要调整,做番剧也都是九年前的事情了,大家在成长,审美也在变,所以升级是必须的。好在这些粉丝看完点映场,他们都放心了,也全部忘了这些不一样,也消除了我们的担忧,他们的顾虑。”
新京报: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暑期档,近年来探讨校园的动画较少,《茶啊二中》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是我们一直不变的内核吧,就是让大家快乐放松。观众能共享一段校园回忆,通过电影引起共鸣、共情,因为现代人特别需要这些东西。回归到我们最早决定要做《茶啊二中》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那么地一拍即合,因为我们太愿意回忆校园,回忆那段美好时光。现在大家每天都特别忙,有很多压力需要释放,我们觉得电影就是一个窗口。我记得路演的时候有观众从新疆到西安来看,有从广州到深圳来看,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路演站,他们都说在他们很郁闷或是工作烦闷难以排解的时候,是《茶啊二中》陪伴了他们。我们觉得非常欣慰,事实上,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很快乐。如果能一直营造快乐氛围并散播,做这样的作品是能延续开心的,这大概就是它最值得的所在。”
创作的过程很快乐。
新京报:票房和口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外在因素,对此有什么预期,假如不太理想,你们还会坚持制作这个IP吗?
“但凡有可能的话,都会坚持。说实话,这是我们第一次做电影,对预期没有具体的概念,也不敢多想。我们也明白,这个电影存在一些壁垒,可能大家一看校园题材就觉得是给孩子看的,或者是在片名上大家会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也会焦虑,害怕大家的‘偏见’或是壁垒,但我们还是希望有很多观众走进影院来分享快乐。我们对电影是有信心的,只要进到影院观看就会很快乐,毕竟这些天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很少有差评,所以我们将它带到了大家面前,真心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给它一个机会。”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