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正才能腔圆吗
京剧的唱讲究“字正腔圆”,这是尽人皆知的。但常听梨园行的人说“字正才能腔圆”,这就值得商榷了。“字正”指字的发音要准确(包括尖团字、上口字以及京剧的四声);“腔圆”指唱腔要圆润动听,有韵味。这是两个并列的要求,其间没有因果或条件关系。你字音都唱对了,不见得唱腔就能圆润;反之,有一两个字发音不对,也不见得就影响了唱腔的圆润。比如《玉堂春》“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的“恋”字,诸多表演艺术家中,有人唱liàn,有人唱luàn,有人唱lüàn,总不能说他们的发音都正确吧?但却从未听说有人批评其中哪一位的唱腔不圆润。名家把字音唱错的也不乏其例,如把螭(chí)唱成lí,把“瘳”(chōu)唱成miu或niu,把“节”和“结”唱成jiái……但其唱腔依然圆润动听,韵味十足,可见,“字正腔圆”是要求既要字正,又要腔圆,不是“字正”才能“腔圆”。
亟待为“反串”正名
按梨园行的传统习俗,过去京剧戏班在农历腊月中旬以后,即停止演出准备过年,需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并举行封箱典礼。“封箱”之前要演出的一场戏(即当年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就叫“封箱戏”。各戏班的封箱戏一般都邀请其他戏班的名角助演,众多名角合作以招徕观众。前面是名角们各演一折拿手好戏,剧目力求风趣火爆,最后大家合演一出“反串戏”。如1961年2月13日原北京京剧团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大轴演出名家合作的反串《大八蜡庙》,请看强大阵容:马连良(老生)饰费德功(武花脸),谭富英(老生)饰朱光祖(武丑),张君秋(青衣)饰金大力(花脸),裘盛戎(花脸)饰张妈(彩旦),赵燕侠(青衣花旦)饰黄天霸(武生),小王玉蓉(花旦)饰褚彪(武生),马富禄(丑)饰施世纶(老生)……这次演出虽叫联欢晚会,但当天乃农历除夕,实际也相当于封箱戏。2008年的封箱戏,也是一出反串《大八蜡庙》,演员阵容虽远不及1961年那场,但也都是当代名角,可说是相当硬整了:侯丹梅饰演费德功,王艳饰褚彪,李佩泓饰黄天霸,谭孝曾饰朱光祖,王立军饰张桂兰,孟广禄饰张妈,张艳玲饰施世纶,张晶饰金大力。
可见,什么叫“反串”呢?反串本是梨园行内部的事情,是指演员偶尔饰演本来所属行当以外的角色,前述的两场演出就是典型的反串。近年央视戏曲频道沿袭传统,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播一出反串的封箱戏,取名《戏迷家庭》。起初尚好,但年年要“创新”,于是地方戏曲演员、歌唱演员、影视演员、相声演员、鼓书演员等陆续加入进来,他们唱京剧,而许多京剧演员却去唱地方戏、唱大鼓,甚至唱歌曲,结果使得“反串”越来越变味儿,成了一锅大杂烩,演唱水准也必然随之日益下降,难怪近年的所谓“反串”戏广为戏迷票友和广大观众所诟病了。长此下去,任何行业的人唱两句京剧岂不都成了“反串”?
京剧中的“京白”是普通话吗
有人说,京剧中的“京白”就是普通话。若不细想,似乎没什么不对,实际却似是而非。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此话怎么理解呢?如“人”这个字在各地方言中读音各异,但普通话则要以北京的念法rén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话也有土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决不意味着北京的土语发音也属于普通话。方言读音不会出现在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口中,但在京剧的京白中却可以出现。你听听播音员或话剧演员说话和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头、老太太说话,就会感到其间的巨大差别。有些京剧论著中在解释“上口字”时说是指“与普通话声、韵不同的字”,这同样是不妥的,应把“普通话”三字换成“北京话”,因为京剧形成时期尚无“普通话”一说,而“上口字”在京剧形成时就已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