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驱动实质上指的什么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30 05:38:58

文/陈劲 宋晶

创新驱动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驱动实质上指的什么(1)

导读

创新驱动发展是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中国企业唯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整合组织内外部各种资源来提高创新能力,才能进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

创新驱动是中国在开放条件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从而实现全面追赶的实践过程。

创新驱动有两层涵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驱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驱动难以为继,投资驱动日显艰难,外贸出口持续疲软,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达国家产业国际化发展经验

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借鉴全球价值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对标制造强势的德国和同处亚洲的日本,可发现以下几点可借鉴的经验。

1.“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

日本经济转型具备世界性战略眼光,其经济转型遵循了一套“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创造了一条主动向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的发展路径。

首先,日本产业结构高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从“劳动密集→重化工业→高加工度组装工业→技术密集与服务业主导”演进。

第二,日本每次经济转型都伴随着产业向外部转移,日本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很好地化解了日元升值的压力,塑造了“海外日本”。

第三,日本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良性互动,避免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日本从此诞生和形成了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产阶级。

第四,日本经济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型转变,较好地化解了能源环境危机。

2.战略政策的有效实施

德国自提出“工业4.0”战略以来,加紧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建立信息物理系统,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对制造业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全程控制,以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发展,并催生出新型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

3.全球产业链的成功融入

德国将更多的制造业环节保留在了本国国内,并成功将其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融入全球产业链。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是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发电及输电设备、电信技术、医学、测量、控制、调节和光学产品及钟表、办公和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

近年来,可再生资源、纳米技术和环保产业也成为德国优势产业德国的出口优势产业不仅是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后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急需的产品,同时也是与新兴市场互补的产品,因此较少受到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成本优势竞争的冲击。

德国以其尖端科技、科学与工业的密切合作、严谨的质量、积极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4.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对

德国地处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的中央位置,其强大的制造业随欧盟取消内部关税、推行贸易便利化而迅速占领周边国家市场,并受益于欧洲共同市场的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南欧国家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及经济结构等原因,形成了“消费多于生产”的经济运行体系。于是在欧洲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南欧消费——德国、北欧生产”的内循环格局,即德国大量出口各类商品以满足南欧国家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

5.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德国和中国出口水平相近,而德国遭受的贸易调查数量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这其中固然有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和消费市场之一,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上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近年来,为保护本地区产业,欧盟自身设置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不断加码,欧盟不仅对国外商品进口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且不断对中国等出口国发起贸易调查。而德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受益于欧盟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产业保护,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带来的自由贸易区市场的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创新实践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海尔、三一重工、中集、中车、小米、阿里巴巴等典型企业展开案例研究,考察每家企业实施不同创新策略对其竞争力提升及融入全球价值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看出创新对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位置有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创新是对熊彼得创新理论的一种回归,即通过设计完成的新产品会传递给消费者新的产品意义,同时也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新的需求。

小米公司的产品设计创新助力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内在逻辑在于,以现有技术模块为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组织化的安排、管理性的协调,完成创新资源的革新性组合,全面系统地提升企业设计团队的“设计创新能力”,助力企业向全球价值链的前端移动,抢占产品设计的话语权,提升产品的品味与知名度,提升超额利润空间,推动企业不断向全球产业链前端推进,完成产业升级。

2.工艺创新

企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工艺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技术后发企业来说,以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设备为特点的工艺创新在其发展初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过程大多起始于以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设备为特点的工艺创新,它在中国企业发展初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传统制造优势的逐渐削弱和大量先进工艺技术的涌现,工艺创新更成为新时期促使中国制造产业重获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上汽集团工艺创新战略经历了工艺技术获取阶段、工艺技术改进阶段、规模生产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和工艺技术更替阶段的演进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生产流程得以优化升级,积累了重要的技术数据和大量核心工艺技术,为自主工艺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了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汽集团提出了“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自主工艺创新模式,力争集合全球优质资源快速提升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工艺技术水平,形成自主工艺创新能力。上汽集团还积极储备战略性工艺技术,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新技术范式中占据先机,实现工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企业服务化转型和战略实施的关键,会对企业的绩效产出产生重要影响。服务创新作为制造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环境动态性也是影响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重要情境因素。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实践而言,来自三一重工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服务创新战略有效提升竞争优势,占据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而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

第二,虽然渐进性服务创新和突破性服务创新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两类创新战略在资源投入和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在进行服务创新战略决策时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创新战略,以获取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提升。

第三,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企业应适当地强化突破性服务创新,获取更大的知识和资源溢出效应和整合产品、服务的协同收益。

4.智能制造平台创新

中国制造业企业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化基础,但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并不适合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途径。而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则是中国制造业“改圈换道”,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从海尔的经验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智能生产转变,提升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带动网络协同制造,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型升级。

同时,在智能生产的基础上,赋予产品的物联网属性,从传统的工业产品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产品转型,也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产品升级、链际升级的有效方法。此外,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通过智能服务化转型,向面向用户的服务中心范式转变,不断加速升级过程。

5.互联网平台创新

平台企业是价值的整合者、多边用户群体的连接者,更是平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网络平台的形成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弯曲了原本垂直的价值链条。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阿里巴巴依托“互联网 ”平台,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打破沃尔玛等采购商的垄断,从单纯的出口产品逐步向建设全球营销网络转变,相应地也会打开中国商品进入世界中高端市场的渠道。

6.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例如,中车依托其特有的企业性质与产权结构,实现了融合政府、科研单位与企业三部门的三螺旋协同式创新格局,打破了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封锁,在产品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7.全面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应该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增加为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创新、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实现创新的“三全一协同”——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实现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范围内的全面协同。

通过全面创新管理,中集集团在全球价值链提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走出了自己的价值链系统提升的道路。

它整合全球资源,以技术型并购等手段低成本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迅速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积累起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赶超的规模优势,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而且在提供多品种、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实现了明显的研发、市场、采购、经营管理、物流、服务等各价值链环节的全面优势。

作者单位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