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一点,对民营经济尤为明显。
2003年,在“数字浙江”起跑时刻,*同志亲自为“硅谷天堂”杭州的发展把脉定向。他常常悉心听取创业者的意见,并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创业者,去体会他们的需要。在《之江新语》中,*同志写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这对当前坚持以战略思维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开放、包容、务实的广州,历来是“孔雀南飞”的栖居之地。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到成立广州人才集团,从创建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到更新人才绿卡制度,广州爱才、重才的诚意有目共睹。广州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第四。然而,省内人才因求学向广州集聚;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的比重,明显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人才的外溢效应明显,而虹吸效应有待提升。
如何确保人才立于民营经济发展的“C位”,使这个“第一资源”有效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南沙国际人才港一带(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 南沙宣)
以产聚才,水深则鱼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孟子名句的化用,使得“天下英才”由被动“得”转为主动“聚”,一语道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要义,也点明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
“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产业于人才,犹如水之于鱼、林之于鸟,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所谓“水深”“林茂”,就是有拿得出手的标杆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能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近年来,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和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一直名列前茅。怎么做到的?以产聚才、以产育才,达致以才兴产、产才融合。
进一步而言,要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围绕构建“3 5 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高校优化学科设置,加大工程硕博士培养力度,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提供坚实的工程人才支撑。健全“以产育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等联合育才,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培养人才,使企业真正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
△杭州医药港服务驿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贾政、徐雯雯、方晴)
政策找人,求之则愈出
走访调研江浙一带,不难发现,杭州等城市敬才、惜才氛围颇为浓厚。这种吸引力缘何而来?受访者的一番话或可作解——从市到区,杭州、苏州等地都有完善的人才评级系统;工作人员会主动询问有什么需求,提醒可以申请什么政策,会协助看申请材料,指出怎么符合规范;园区的招商人员会长期保持联络,持续跟进服务……
这些举措印证了,“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何以“求之”?一言以蔽之,就是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破解人才工作资源分散、多头推进难题上见成效。而往细节处看,我们可提取出几个关键词——
比如,体系化。有高层次人才反映,我们一些区的人才政策“整体看起来力度大,仔细看条款又总有那么一两条让你很难符合”。为什么?这说明人才政策还需加大统筹力度,有时在跨区域协调上还处于“散装”状态。为满足人才梯度需求,从塔尖、塔身到塔基的各类人才群体,都要覆盖到位、广其途以储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服务体系;要避免政出多门、相互叠加,加强各区各部门在人才政策上的有机融合和整体优化。
又如,数智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前后主语的转变,反映的是一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在杭州,人才只通过“一张表”,从一个入口,就能对人才政策一目了然;点点手机,即可实现“服务码上办、政策码上兑、生活码上享、双创码上帮”。“一表”“一码”,为何会触发人才供给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在于人才的“帽子”少,人才工程“瘦身”了;在于有“前哨式”的发现机制,能积极主动地向人才抛出政策橄榄枝;在于紧扣需求导向、靶向施力,确保人才政策红利可感可知、应享尽享、精准落袋。
以链留才,服务无死角
处理人才工作,切忌“重引不重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鲁迅先生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对人才来说,好的土壤能涵养人才生态、激发人才活力,使其迎风生长、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培土护根,依靠的是“引、育、用、留”全链条。
为什么杭州“磁吸力”这么强?关键在于全链条的人才服务。杭州的“人才引力波”应用场景,搭载“人才全球码”“人才项目终生宝”“人才职住热力图”“人才认定一步激活”功能,贯通人才生态链,把数据要素“倍增器”作用发挥出来。譬如,借助“人才职住热力图”,就能直观“看见”人才分布、流动情况,为投放配套服务资源提供决策参考;凭借“人才全球码”,不管身在何处,只要轻点指尖,就可知晓自己所达到的人才认定等级、可享受的服务。
引才育才如“星星点灯”,用才留才方能“星火燎原”。先进城市的经验举措启示我们,要大胆冲破旧的条条框框束缚,深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链”,持续提升人才办事便利度、获得感,使“全周期”人才服务更有温度,让每一位人才都有归属感、获得感。
“你只需要一个背包,其他‘包’在苏州身上!”“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句句深入人心的口头禅,透射出一座城市用才的胆识、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胸怀。广州当见贤思齐,进一步擦亮广揽英才“金字招牌”,使强烈的人才意识、鲜明的用才导向深入人心,努力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广州日报 广言)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