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绘《上元彩灯图》(局部)
谜语在我国的历史是很长的。考据家把它追溯到《左传》、《国语》的“廋词”、东方朔的“射覆”,这个词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为酒令也提到过。这些都是很古老的了。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谜者,回互其词,使昏谜也。”实际谜语就是古代的隐语。最有名的是汉末蔡中郎书《曹娥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被杨修解作“绝妙好辞”四字。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出了很好的故事。杨修是很聪明的。曹操作相国府门,自往观之,于门上书一“活”字,人都不明其意,杨修说:“门中活,阔也。”丞相嫌门太大了。他经常猜曹操的谜语,正是“老虎头上捉虱子——不知死的鬼”,最后因猜中“鸡肋”二字,把条小命给送了。可见谜语也不是乱猜的。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灯谜大盛于明清以来五六百年中,成为最有趣的文字游戏,元宵故事。好作品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而且创造出许多形式,谓之格。朱存理《古今钩元》云:
考灯谜,有二十四格。“ 曹娥格” 为最,次莫如增损格。增损格,即离合格也。孔北海始作离合体诗,其四言一篇,合“鲁国孔融文举”六字。余外复有苏黄、谐声、别字、拆字、皓首、雪帽、围棋、玉带、粉底、正冠、正履、分心、卷帘、登楼、素心、重门、闲珠、垂柳、锦屏风、滑头禅、无底囊诸格。要之不及会心格为古。
另据徐珂《清稗类钞》所载:“其后踵事增华,而格日多。曰白描,曰集锦,曰系铃,曰解铃,曰卷帘,曰落帽,曰脱靴,曰折腰,曰锦屏,又谓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