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紫禁城库银案多少集,梦断紫禁城43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31 20:10:20

九江东林寺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赴任途中特意到九江,上庐山,在草堂里安歇一夜,又匆匆离去,他感叹道“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不过“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只住一晚也聊以安慰。这时他还认为自己会“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重题别遗爱草堂》”。

二十年后(835年),白居易一直和九江的朋友保持联系,先后两次把编著《文集》交予东林寺收藏。三十年后(846年),已近天年的白居易还念念不忘庐山草堂,梦想重游:“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白居易遇上九江,九江以灵秀的山水浸润滋养了落魄失意的诗人,诗人则报以倾心吐胆的锦绣诗文和一生难忘的眷恋。白居易遗爱九江,遗留下他根据梦中的家园而营造的诗意居所——庐山草堂,他追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理想之路——花径,他贯通音乐圣殿与人生共鸣的艺术绝响——《琵琶行》,他调动巧思慧眼记录的世情百态——写于九江的300多篇诗文,他生前身后以一己之力对九江文化产生的波澜壮阔的影响力,应了他的诗“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是慈悲亦是爱,如东林寺的钟声,至今仍回响在九江的山水间。(朱虹、张雷)

“江西山水真吾邦”—苏轼与江西的不解情缘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生于经济发达、重文轻武的北宋,是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和治水专家。

苏轼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他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在诗、词、文、赋、书、画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综合评价,在国内外堪称翘首。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贬。他曾在14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苏轼虽然不是江西人,也从未在江西任职,但他对江西情有独钟,多次到江西,并留有一百多首诗词。他第一次到江西,就罕见的以江西省名为诗名,题写名篇《江西》,开头两句即是“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对江西的绿色生态高度赞美,并直抒胸臆:江西山水真是我的故乡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讽议新政导致“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5年后改迁汝州,途中路过江西,便有了与江西的初见。

首次游历江西,自然会选择闻名古今的庐山。4月是庐山最美的季节,苏轼在这里驻足了一个月。初赴庐山,他便被庐山美景深深吸引,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家早就留下大量赞美庐山的名作,而苏轼也一发而不可收,四过庐山,在这里留下了50余首诗词,其中最有名的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层叠交错、千姿百态,而后两句是借景说理,人们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为庐山的峰峦所限,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从不同的角度只能看到不同的内容。苏轼告诉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最难看清的也正是自己!

以往写庐山的诗词,大多是赞美壮丽的景色,而苏轼既描绘了庐山的神秘莫测,又运用了深入浅出、朴实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处事的哲理,寓意深刻,启人心智。这与苏轼的人生感悟有很大的关联,他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反对新法,但并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梦断紫禁城库银案多少集,梦断紫禁城43(9)

庐山含鄱口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是扑朔迷离的,正如当时的政治环境,朝廷各党派都执著于固有的执政思路,不能理性的思考事物发展规律。苏轼对山水的体察,反映了他善于从不同方位认知事物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首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超越古人,后无来者,成为苏轼最有名的诗歌之一。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苏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正是这双慧眼让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境,在失意之时不气馁,在艰难之境不潦倒。

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送其长子苏迈前往饶州的德兴任县尉。途中路过取名颇有争议的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李渤却认为是山中石头敲击发出的声音得名。一座小小的石钟山勾起了苏轼的好奇心,便想一探究竟。

夜里,苏轼先是让小童拿斧头敲打石头,又乘小船深入山底,发现山下有多个石穴缝隙,波涛涌入拍打石壁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小船缓缓驶入深处,又发现山体中间有一块巨石,其石中空上面有洞穴,风与水搏击,在石缝中来回冲撞,发出“窾坎镗鞳”之声,与“噌吰”之声相呼应,故名为石钟山。

苏轼便发出这样的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揭示了要了解任何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必须深入调研考察,否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可爱又较真的人,他叹息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而作为这次考察成果写成的《石钟山记》,不仅辨明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且还因其文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优美等特点成为苏轼散文的代表作。

“赖有高楼能聚远”

苏轼送子到德兴就职后,时任德兴县令单锡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单锡素知苏轼喜爱游览山水名胜,故盛情邀苏轼父子攀上城北枕山,游览新建的聚远楼。登楼眺望德兴山灵水秀,清风徐来,不汲不戚,不悲不喜,让人感觉宁静和谐,长途跋涉的疲惫仿佛烟消云散。

从黄州一路走来,游山玩水看似逍遥,但毕竟处在贬谪之境,进退之中思绪万千,饱含了多少艰辛苦楚。一时间,情感的交错在他的内心酝酿发酵,终于喷薄而出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这首诗既写风景,又写哲理。云雾缭绕的山和烟雨朦胧的水难于亲近在一起,而野草和山花都各有自己的春天,幸好有这高楼将远方的景色聚在一起,整理给我这赋闲的游人观看啊。这里实际也寓意了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他自己的心情。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兴之所至,特赐御书“聚远楼”金匾。才子作诗,皇帝赐匾,一时传为佳话。从此,聚远楼声誉鹊起,名人雅士纷纷登上聚远楼吟诗作赋。苏迈任德兴县尉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百姓感念其恩,曾建“景苏堂”,颂扬和怀念眉山苏氏父子。

在历史的更迭中,聚远楼毁于元末兵乱,明代重修,又毁于清末。2003年高楼得以重建,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人赋诗多是率性而为,有感而发,一首诗便让一处风景拥有了灵魂。纵观历史,多少亭台楼阁,多少山水湖泊,因与历史和文化的融合而拥有了生命力。

一代名流虽已远去,一件盛事也化为了历史,唯有这优美的故事成为了永恒,代代传颂。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尽废新法,苏轼得到重用,并被召还京。仅一年多时间,苏轼从散官一跃升到三品。但对苏轼而言,美好的光景总是短暂的。苏轼的一生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依然从容去面对。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苏轼被贬惠州,由北向南就任途中路过江西,在万安写下《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此时的苏轼,经历了世事的变化,仕途的险恶,却依旧达观豪放、坦然自适。他将自己比作水流湍急的惶恐滩上,一叶命运难测的扁舟,颠簸起伏、惊心动魄,不由感叹被贬的凄凉。然而苏轼的诗总能给人惊喜,笔锋一转似乎又有了搏击水流之上顺风出行的快意。

此次苏轼来到江西主要停留在赣州(北宋年间名为虔州),驻足一月左右。赣州奇特温柔的美景也给被贬途中一路奔波的苏轼心灵的慰藉,让他感受到了少有的放松恣意。其实苏轼与赣州早有渊源,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为赴陕州任职的孔宗翰送行,为满足好友两年前提出的请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分别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崆峒山》。当时苏轼并没有到过虔州,只能根据图画及其丰富的学识和想象,描绘出虔州的美景。十二年后,苏轼圆梦游览虔州美景,曾感叹“前诗未能道其万一”,后补作《虔州八镜图后序》一篇,来诠释映入眼帘的虔州美景。从此,赣州八景名闻遐迩,各地纷纷打造“八景”文化,掀起了旅游景区建设热潮。

苏轼还随阳孝本等好友游览郁孤台,登台远望,虔州美景尽收眼底。兴之所至,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梦断紫禁城库银案多少集,梦断紫禁城43(10)

郁孤台

在苏轼的笔下,郁孤台风景绝伦、美不胜收。此时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即将流放岭南的苦楚,但依旧乐观的希望能早日结束这漂泊的生活,与家人团聚。苏轼在被贬途中自然抑郁,但看到江西的锦绣山川顿时让他沉浸其中、忘却烦恼。甚至发出“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的感叹,用佛教“三宿恋”的典故,希望虔州能成为自己人生的归宿。在赣州,苏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天竺山诗》,那是苏轼受其父苏洵影响所写下的;《廉泉》一诗将他在赣州的诗词创作推向了高潮。此时,苏轼虽遭贬谪,但他那清廉如水的品格,旷达超然的胸襟,令人称羡。

“曾见南迁几个回”

古往今来,文豪大家皆有失意之时,而在失意中,往往可以参悟人间世道,在诗词中直抒胸臆、一吐为快,最终诞生众多名言警句,为后人所传颂。每逢苏轼失意之时,便是他文学创作暴发之时。59岁的苏轼在被贬惠州途中,拖着年迈的身躯和疲惫的心灵翻过赣州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以悲壮的心情写下了《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继续被贬,这一次被贬到荒芜之地海南儋州,这是他被贬最偏僻的地方,也许他再也没能想过自己还能重回故里。

遥想当年,年轻气盛,恃才自傲。初出茅庐,连仁宗皇帝都对他欣赏有加。遇上严厉上司陈公弼百般挑剔,苏轼内心总有些不服气,于是写文讥讽上司,没想到这位心胸宽广的长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告知了对他严厉的原因。其实陈公弼也同样惜才,但怕才华超众的苏轼初入职场便骄傲自满,故意对他苛责。

时过境迁,苏轼早已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再看今朝,也许还有些遗憾,但都化成一声叹息,命途多舛的大文学家经历了人生的顿挫波折,磨去了当年的棱角和锐气,成就了如今的淡定和坦然。

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由南往北回归途中再次穿越大庾岭。当他在一村店休息时,一位老翁问到“官为谁?”随从答“苏尚书”。老翁感叹道,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苏轼微笑而谢之,并在墙壁上题写《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被贬荒岛得以北归,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够做到?命运最终没有辜负这位千古奇才,在暮年还能回家乡,这也许是苏轼最大的心愿了。可惜他的足迹未能走得更远,只是从赣州走到了常州,便永久停留在了那里。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时年65岁。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虽有辉煌时刻,然大多在贬谪的艰难中度过。在江西的这100多天应该是他坎坷崎岖人生中透出的一线光明。美丽江西的奇山秀水和亭台楼阁,让他可以短暂的忘却烦恼,在困苦的人生中感受些许温暖与欢乐。而他以自己的智慧、才情和心血为江西留下了大量的瑰丽诗文,给江西风物注入了斑斓色彩,馈赠给江西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的不少名篇绝句进入大中小学教材课本,至今传诵不衰,仍在对江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着巨大作用。江西人民永远感恩苏轼。(朱虹、宋佳星)

辛弃疾在江西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生于1140年,逝于1207年。其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与金朝南北分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彼时的南宋,偏安东南,苟安享乐,而中原地区的人民不满金朝统治,不断掀起抗金起义的浪潮。22岁的辛弃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参加了抗金起义,而后归依南宋。南归初期,辛弃疾一心抗金,力图恢复中原,可朝廷对北伐之事并不感兴趣,只是让辛弃疾辗转各地担任地方官员。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免职,先后闲居上饶带湖、铅山瓢泉等地。之后,又有两次被启用的机会,但时间都不长。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于铅山瓢泉,墓葬铅山县永平镇瓜山虎头门。

军事天才

梦断紫禁城库银案多少集,梦断紫禁城43(11)

他是有勇有谋却又不得志的军事将领。他22岁就举起义旗,加入耿京领导的义军,担任掌*。和辛弃疾关系相好的义端和尚随他一同加入耿京阵营,但是义端有了叛变之心,盗走了辛弃疾所掌管的帅印去金营邀功。耿京知道后大发雷霆,问罪辛弃疾。辛弃疾深知难辞其咎,立下军令状要追回帅印。他策马狂奔,追上义端和尚,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1162年,辛弃疾南下联络南宋,在此期间,起义军中发生内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害。辛弃疾得知后,怒发冲冠,率领50骑兵,奇袭金营擒拿张安国,交南宋枭首示众。可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其年仅23岁。洪迈称赞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南归宋朝后,他曾考察战局,分析宋金形势,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稍后又进献北伐计划书《九议》,致力推进光复中原大业。1180年,辛弃疾在湖南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这支部队也成为长江边上最好的防守部队。可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对辛弃疾十分忌惮,不仅不对其委以重任,反而不时打压弹劾。他心情十分郁闷,只有在醉酒之后,辛弃疾才能“挑灯看剑”,只能在梦里,才能“吹角连营”。他率百万雄兵,北伐征战的愿望终难实现。

治世能吏

他是政绩卓著却又不被重用的治世能吏。在辛弃疾南归后的前20年时间,他辗转于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先后担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等职务,他关切民生、民力,每到一地,必有政绩。公元1172年,辛弃疾知滁州。滁州正当江淮要冲,地位重要,但由于连年天灾战乱,经济萧条,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商贾不至。辛弃疾到任后,首先张贴布告,招抚四方百姓,将官府的库银贷给他们,给流离失所者土地、农具、耕畜、粮种,鼓励安家落户,恢复生产;然后上书朝廷,要求对滁州以边境之郡待之,免去历年所欠朝廷的赋税;他制定政策,宣布凡过往滁州的商贾只收取过去税收的十分之三;他还组织百姓砍伐木材,烧制砖瓦,恢复重建了市区的商店旅社。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地方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们纷纷涌进滁州,财税日增,这里很快成为两淮地区商品的集散地,一改往日荒凉、萧条的景象。

1175年7月,辛弃疾到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茶商军的叛乱。在到赣州的第二年,他途经造口遥望郁孤台,吟唱出了一阙充满豪放之情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180年,辛弃疾第二次调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江西发生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物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贴出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南昌的物价顿时稳定下来,辛弃疾还把所买十分之三的粮食拨给了正处于饥荒中的信州。每到一地,他都取得了公认的政绩。很可惜,每当他准备大干一场之时,朝廷的调令又到了。

词中之龙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作家之一。宋代是词作的高峰,辛弃疾和苏轼共同创造了宋词的巅峰,人称苏辛。有人称辛弃疾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王国维称赞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了辛词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读书治学的最高境界。*主席多次说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在他故居藏书中,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有的甚至是反复圈画,其诗词风格也深受辛词影响。著名学者叶嘉莹评价辛弃疾说“他在词中所做出的开拓和成就,不仅超越了北宋的苏轼,而且也是使得千百年以下的作者一直感到难以为继”。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又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国词史上的豪放流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传统的婉约派平分秋色,给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虽然辛弃疾的词作主流是豪放风格,如“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但是其词在沉雄豪迈中不乏细腻轻柔。比如,《满江红·敲碎离愁》中“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萧声断,倚楼人独”。古人论词,往往将其人品与词品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辛弃疾在用他的生命去写词,把他的理想抱负和性格特色融入到辛词里。他一生都北望中原,致力于北伐收复中原,要积极备战,向上奋发。可是他向上奋发的力量却一直面临着向下打压的力量,几次遭到谗毁、罢免,他归依南宋后的40多年中竟有20多年是闲居家中。所以他的词中,有理想浪漫和现实残酷的两种对立力量在激荡盘旋,让读者更觉得百转千回,韵味深长,悲叹不已。比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他刚写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达到人生理想的巅峰,忽然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打回原形回到残酷现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据统计资料数据,辛弃疾现存词作篇数629篇,在两宋词人中居第一,又就词集的版本、数种词作在历代词话中被品评的次数、当代研究评论著作的篇数、历代词选入选的词作篇数和当代词选入选的词作篇数这5项指标综合衡量,辛弃疾在宋代词人中同样高居榜首。由此可见,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词中的地位和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他确实可进入中国最伟大的词作家之列。

退隐江西

辛弃疾生命中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江西度过。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年谱》统计,辛弃疾在江西呆了27年,赣州、南昌、上饶都留下了辛弃疾的足迹。1175年7月至1176年秋,辛弃疾在赣州担任江西提点刑狱;1177年冬至1178年秋和1180年冬至1181年冬,辛弃疾两次在南昌任职,均担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在上饶的带湖和瓢泉,《稼轩词》600余首,超过一半作品写于带湖与瓢泉。

1180年在南昌为官时,辛弃疾就想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1182年开始,辛弃疾开始闲居上饶带湖,带湖和铅山县的瓢泉成为他生命中长期的住所。这一年,辛弃疾写下了《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

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

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江南广袤。为何独选上饶?因为辛弃疾既想为国效命,期待朝廷启用,又想与美丽山川相伴。洪迈《稼轩记》说,“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林泉。而且上饶这个地方风光秀丽、上风上水、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宜居宜业宜游在全国名列前茅,很多北方南迁的名门望族都聚集于此。开始,他曾设想在上饶只是短暂闲居,不用多久即会被启用,而没想到这一闲就是十年多的时间,由青丝变白头。

也罢也罢,既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结盟鸥鹭,相伴山水,过一段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词人与自然同行,与风月同醉,书写下大量不朽的词作…

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贺新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清平乐》。在带湖居住时,他经常到上饶黄沙岭附近游玩、讲学,一天,当他经过黄沙岭驿道时,眼前景色令他陶醉,明月、清风、惊鹊、鸣蝉、蛙鸣,他挥笔写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梦断紫禁城库银案多少集,梦断紫禁城43(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