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山观众忆述那段与小泽征尔初次相见的情景,姜建华沉浸在回忆中。
大师对姜建华说,二胡甚至比小提琴、大提琴更具有感动心灵的力量,“你的二胡最能表现那种无言的痛楚和失落。”同年,小泽再度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聆听她的演奏,又一次热泪盈眶,并表示一定要将中国二胡介绍给世界。他对院长兼作曲家吴祖强说:“如果你为二胡写出新曲子来,今年我就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来演。”
大师的赞赏,让姜建华惊讶:二胡的音乐语言,真的竟毫不逊色于“弦乐之王”小提琴?从此,姜建华立誓把二胡“拉”出国门,让不同国度、肤色的听众共同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小泽也没有食言,1979年他促成了姜建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合作献演;1986年,当姜建华来到日本发展,又力邀她与日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日本作曲家安生庆的二胡协奏曲《风影》,并亲自执棒。在他的举荐下,姜建华来到日本,与世界众多著名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参加巡演达100多场,让二胡在世界最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姜建华还在日本大学开设了二胡专业,很多日本学生手持中国的二胡,演绎中国传统艺术。
【在日本,耳朵一点一点成长】突破二胡艺术局限呈现各种可能性
排练中的姜建华如同一位指挥家,一呼一吸,一举一动,投入全身的力量和激情,任何细节的处理都不放过,二胡已经不再是一把二胡,而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是《热情的探戈》还是《查尔达什》,无论是《丝绸之路》抑或《卡门幻想曲》,二胡的音色都将曲目的情境与艺术感染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姜建华在日本,跟随小泽先生把二胡音乐带向世界,同时也把对音乐新的理解带给自己。
“当年,在日本三得利音乐厅落成典礼上,我第一次正式以独奏家身份登上日本舞台,与我合作者就是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日本著名作曲家安庆生特意让我首演他的新作——二胡协奏曲《风影》。在排练时,我进入音乐厅吃惊地发现,他们居然不用扩音器,观众听到的完全是乐器本真的声音,这让我太震惊了,不用麦怎么演奏呢,那么大的交响乐团,我不能听到乐队,也听不到自己,但是大家告诉我,你可以的,你能做到,日本的音乐厅都不需要麦克风。从那时起,我的耳朵一点点成长,在每一次的演出和排练中,去寻找交响乐的声音,寻找二胡自己本真的声音,慢慢地,我的二胡就开始改变了,我想追求一种效果,无论是第一排还是最后一排的观众,我会用我演奏的力量把声音传递给你,而不是靠麦克风的声音。”
她介绍说,从前在国内从没研究过音响的问题,也没听过好的声音,但日本的经历让她把注意力聚焦在演奏方法,她学会如何运气,学会了技术手段。“观众就像听你在唱歌,有一股气顶住它把它送到最后,让音符穿透至观众的心灵。我从小就有这个意识,就是要追求音乐的表现力,后来我才明白,当你的耳朵足够敏锐,当你的气息足够强大,当你的弓和弦的角度对的时候,艺术表现力就会慢慢跟上。”她也介绍说,在国外巡演的这些年,她常常在研究二胡如何和交响乐团合作,“就是既要强大我自己,让观众听到我的声音,但同时又要与交响的和声融在一起。”
在国外每年参加100多场音乐会的姜建华说,如今中国二胡在国外拥有不少知音和学习者。比如在日本的音乐会上、电视剧里,二胡音乐非常普遍。在美国,刘天华、华彦钧等中国音乐家的二胡作品,知音者甚众。姜建华说,当她在美国半露天剧场演奏完时,三万观众因为感动同时起立为她鼓掌,每每遇到类似的场景,她常常会有想流泪的感觉。
2007年,受中央音乐学院的邀请,姜建华和丈夫回国执教。回到北京的姜建华开心极了。在北京她可以重新听到地道的京胡本帮音乐,她可以聆听家乡委婉的丝竹。中国音乐的纯净和质朴令姜建华重新审阅自己的演奏。二胡是中国表现音乐素描的经典拉弦乐器,每一个部件的组成都是那么单纯。当马尾伴着旋律送出松香的淡淡香雾,那一首首流传于民间、经历了许多朝代的音乐显得那么超脱和纯净。
她也说这次的二胡独奏音乐会巡演算是她“人生的革命”,“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虽然我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音乐会,但是二胡专场音乐会是首次举办,所以我的心情很激动,不能说中国对我陌生,或者我对中国陌生,而是我希望把漂泊在外20多年的收获能够都融入在音乐会中:想统梳理自己的所思所得,把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曲目,包括创新都带给大家。”
而在演出开始前,姜建华还开展二胡大师班,对中山4名本地青少年琴童进行了一对一指导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分享其二胡演奏的宝贵经验,身体力行地实践她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