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边的中国》(非虚构长篇)
《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该书长销十余年,再版十多次。谈及《黄河边的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曹锦清教授曾经对笔者说:“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
社会学家很注重田野调查。网上评论:
曹锦清先生走出书斋,返回实证,直接阅读中国社会生活这本大书,着眼于中国“是什么”,而非在西方价值体系里中国“应该是什么”。
2.《蛙》(长篇小说)
《蛙》是一部农村社会计划生育运动的“历史百科全书”。小说的主人公“我姑姑”是一名乡镇卫生院医生,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
姑姑,是大爷爷的女儿,出生于1937年,学名万心。姑姑16岁的时候,从专区卫生学校毕业,进入镇卫生所工作。后来,又在县卫生局的新法接生培训班学习新法接生。1953年正式走上妇产科医生这条路,与“老娘婆”(农村土法接生婆)斗法、得胜。
新生事物在农村推行起来,必然会有阻力。“老娘婆”们造谣说,新法接生的孩子会得“风症”。
小说《蛙》中,姑姑用医术和拳脚战胜“老娘婆”,让西医取得了胜利。受姑姑的影响,万小跑(“我”的学名)的脑子也被西医洗掉了:
以社会底层人士作为主人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让我选择一批最可恨的人拉出去枪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娘婆”。
1.《骆驼祥子》(长篇小说)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讲的是旧中国北平社会下层车夫的生活。人力车夫,是体力劳动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乡村凋敝,祥子从乡下来到城里谋生,他与虎妞相恋。
骆驼祥子博物馆里的人力车夫祥子
2.《创业史》(长篇小说)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主人公是梁生宝。小说里的《梁生宝买稻种》,曾经被选进人教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
小说反映了解放初我国的互助合作运动。农民互助组和合作社(分初级社、高级社),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遗忘,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亿万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