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的构造雄伟、坚固,并拥有完善的设施、科学的防御功能,建筑成就在历代长城中达到顶峰。明长城还是由城墙、关(城)堡、墙台、敌楼、烟墩和驿传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的建筑结构其中城墙与敌楼是长城的建筑主体,也是亮点。城墙依照不同的山形地貌变化其形态,敌楼则以砖砌拱券式的空心敌楼为最多。所谓“骑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仪糗粮具备。”图为一座典型结构的敌楼剖面图,两侧各连接一段墙体,以为示例。
礌石孔城墙上施放滚木礌石以击退来犯之敌的孔洞,也叫悬眼,一般置于垛口墙的下方。明代蓟镇长城部分城段设有这样的礌石孔,从墙外可以看到长长的圆弧形礌石溜槽,以预制好的墙砖拼砌而成。墙砖
明代的造砖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修造京畿附近的明长城奠定了基础。“长城砖”均为青灰色,强度极高,并可依其用途制成各种规格、各种形状。其中最常见的长砖长为37厘米、宽为15厘米、厚为9厘米,重约15公斤。
烟墩(烽火台)
烽火台建筑的诞生比长城更早,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台,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长城出现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结为一体。明代称烟墩,建于峰顶、高岗或易于相互瞭望之处。类型有紧靠长城两侧的“沿边墩台”;有向长城外延伸的“腹外接火墩台”;也有与内地州府城联系的“腹里接火墩台”等。
望兽
明清传统建筑的正脊两端配有兽形建筑装饰,通常装有吻兽,做张口衔脊状,寓意消灾灭火。而在长城敌楼楼橹、关城楼等建筑的正脊上,装置的却是“望兽”,望兽背向正脊,头部向外张望,取高瞻远瞩的形态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