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
事实证明鬼魂的话是真的。他的叔父看到表演后落荒而逃,进行忏悔,这时哈姆雷特就尾随在他身后。
这是哈姆雷特最好的报仇时机,但是他犹豫了。他认为人在祈祷忏悔时灵魂是洁净的,这时候*人,并不算报仇。
之后哈姆雷特误*了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这次也没有能够成功报仇。
后来奥菲莉亚因为哈姆雷特的拒绝和父亲的死发疯,溺水而死。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中计与哈姆雷特挑起决斗,决斗时,两人都受了伤。
这时,雷欧提斯揭露了决斗背后的阴谋:他拿的剑是克劳狄斯涂了毒药的,此外还有毒酒,被王后喝下。哈姆雷特听了雷欧提斯的话后,愤怒地*死了他的叔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最终*了叔父,自己也死去。
《哈姆雷特》人物关系图
哈姆雷特的报仇并非主动地行动,是在外界的推动下实施的,所以对他是否成功为父报仇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话题。
这部悲剧的题材来自12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萨克索·格兰马狄克的《丹麦史》。经过莎士比亚的改编,呈现的是16、1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的后期,这部悲剧中所揭示的是人性的弱点和人的生存困境,不再是初期的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
哈姆雷特一次次地错过为父报仇的机会,正是人性的弱点和人的生存困境的体现。哈姆雷特身上最大的人性弱点就是拖延(文学评论中喜欢用"延宕"这个词),拖延是他的行为特点,造成这种行为特点的精神因素是他的忧郁。当然,让哈姆雷特忧郁的,并非柴米油盐,而是普泛的关于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也就是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
二、哈姆雷特,为何能够成为西方经典中心的人物形象?《哈姆雷特》这部剧呈现了16、17世纪之交英国的社会生活,囊括了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国家灾难到个人感情,从政治斗争到个人恩怨纠结的生活场景,为研究那一时期的英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剧中写到的亲情、友情、爱情与社会责任,不仅深刻反映了时代风貌,而且凝聚了人类永恒矛盾的缩影。
在哈姆雷特身上,反映了人的弱点,莎士比亚借他道出了人的生存困境,这正是《哈姆雷特》能够成为西方经典中心的原因。
关于哈姆雷特身上"重度拖延症"这一弱点,很多名家都给出了解释:
歌德认为:"行动力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麻痹。"
别林斯基认为:"哈姆雷特是巨人的雄心,婴儿的意志。"
弗洛伊德认为:"*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姆雷特把自己和克劳狄斯视为同类。"
综合各种研究,导致哈姆雷特行动上拖延和精神上忧郁的,有三方面原因:对人以及人生的反思,对*人复仇有效性的质疑,对人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其实暗含哲学中的人生根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哈姆雷特
(一)"我这样的家伙有什么用处?"哈姆雷特心中充满了对人以及人生的反思
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对人以人生产生反思和质疑?这要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在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的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启蒙运动,西方步入了现代的进程。这场运动发生在欧洲许多国家,是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本质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此后,西方世界从中世纪的禁欲、神权中走出来,开始释放人的*,弘扬人的存在,到了后期,*泛滥成灾,人们开始进行反思。
莎士比亚是其中一位深刻的反思者。他的反思精彩地呈现在哈姆雷特身上。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哈姆雷特这一段话,前半部分正是文艺复兴前期的思想,高度地弘扬人地伟大和存在,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后半部分,有巨大的转折,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的存在的追问:"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在哈姆雷特看来,人身上充满了恶:他的叔父*人篡位是恶,他的母亲弃节改嫁是恶,甚至接受过文艺复兴新思想、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己身上也有恶。他曾对奥菲利亚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还有那么多的罪恶,连我的思想里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