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主体,它包括29个行政区划。该州有29座城市,38个城镇,3167个村庄。大城市有季赫温、维堡、加特契纳、沃尔霍夫、金吉谢普、基里希、索斯诺维博尔。
公元5世纪有芬兰-乌戈尔人部落定居,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猎活动。
公元8世纪,斯拉夫人在这里定居,并于753年建立了拉多加城(从18世纪起称作老拉多加),这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古老的居民定居点。
9世纪至10世纪,拉多加成为古罗斯国家中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10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取代了它的地位。
17世纪初,俄罗斯被驱离波罗的海,瑞典人占领了俄罗斯西北部,俄罗斯居民纷纷离去,瑞典人将芬兰农民迁移过来。1656年-1658年,俄罗斯试图用武力夺回,没能成功。1700年,彼得大帝为俄罗斯能够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再次开战,1700年-1712年这片土地成为北方战争的战场。1702年10月,俄罗斯军队占领了涅瓦河源头的诺捷堡要塞。1703年春,谢列梅捷夫元帅的军队打败瑞典,占领伊若拉地区。
为了巩固俄罗斯北部边陲,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建立了新的要塞--圣彼得堡。1710年这里被称为圣彼得堡省。1712年战争结束后,皇宫、参政院和外国使领馆纷纷搬到圣彼得堡。这座港口城市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变成了俄国首都。
18世纪到20世纪初,这一地区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帝国的商港和海军基地。这里还出现了大的建材生产企业,18世纪初,在伊若拉河、托斯诺河、涅瓦河河畔,在斯特列里纳和彼得格夫建起一批砖瓦厂,在普季洛夫村附近建立了采石厂。在圣彼得堡省还有许多木材加工厂。
18世纪至19世纪,与建设波罗的海舰队和生产武器有关的企业在俄国西北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特殊了作用。1830年之前,在洛杰伊诺耶波列有奥洛涅茨造船厂。1732年建立了伊若拉工厂,后来它成为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最老的工厂还有谢斯特洛列茨基武器厂。
要在国家的边陲建立首都,就需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便与国家的重要地区连接起来。18-19世纪,俄国建立了上沃洛乔克、季赫温、马林斯基河运系统,19世纪下半期又修通了新拉多加运河、新夏新运河、新斯维里运河,并改建了马林斯基水系。19世纪末,圣彼得堡60%的货物是靠河船运输的,19世纪下半期在这一地区修建了芬兰铁路、波罗的海铁路、莫斯科—温达瓦—雷宾斯克铁路、华沙铁路、北部铁路(彼得堡—沃洛格达—维亚特卡)等数条铁路线。铁路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新苏维埃国家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回莫斯科,1924年这个省改名为列宁格勒省(彼得格勒市改名为列宁格勒市),1927年又改名为列宁格勒州。
20世纪20-30年代,这里逐渐成为为列宁格勒提供所需能源的强大基地,这一时期建立了沃尔霍夫水电站(1926年)、下斯维里水电站(1931年)和许多火力发电站。开始广泛开发泥炭矿藏,开采页岩矿,大量采伐林木,建立了新的木材加工厂和造纸厂。1932年建起苏联第一个铝厂——沃尔霍夫铝厂。列宁格勒州造纸产量占苏联造纸总产量的23%。
在1941-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年代,在列宁格勒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苏联军队英勇抵抗,致使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的进攻推后了三个星期。1941年11月开辟了长达308公里的“生命线”,其中30公里是在拉多加湖的冰面上,列宁格勒居民之所以能够在被法西斯军队围困的900天中坚持下来,这条“生命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943年1月,包围圈被打破,1944年1月,围困彻底解除。
在战争期间,列宁格勒州90%的工厂和2000多个村庄遭到了破坏。战后开始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农工综合体的积极重建,建设了新的企业,包括上斯维里水电站。1967年,季赫温市的“中央板材”特种钢厂开工,该厂安装了世界上第一条模压流水线。木材加工业迅猛发展,夏新纸浆造纸厂建成开工。
70年代初投产的有列宁格勒核电站、БЕЛКОЗИН工厂、基里希石油加工厂和基里希生物化学厂等许多企业。工农业生产不断增长,为该州和俄罗斯整个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南俄大草原上的伏尔加河畔,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的水陆交通枢纽,这也注定了它将担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前苏联,还是对如今的俄罗斯联邦而言,这座城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伏尔加格勒1589年建城,最初起名为察里津,建于察里津河、伏尔加河交汇处的一个冲积岛上。起初把它作为堡垒设计,以保护俄罗斯东南边界和大伏尔加征程免受游牧民族的侵袭。17世纪初毁于大火,1615年在伏尔加河右岸重建,18世纪起为军事要塞,19世纪后期建成铁路,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南疆重要的工业与商业贸易中心。
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