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茶诗对后世影响,苏轼在何种状态下写茶诗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1-13 14:06:30

“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南宋《梦梁录》

茶,在很久以前就是百姓生活必需品。

文人以茶为题,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古老的情谊与温度。历朝历代中,茶与人的奇闻趣事不胜枚举。

然能深谙茶事,且能钟情偏爱一生的,少之又少。其中代表人物,苏轼算得一个。

在他64年人生中,共作了80余首茶诗。贯穿于跌宕的仕途与艺术创作之间,可谓与茶形影不离。

他口渴要喝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思念故乡要喝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登山赏景也要喝茶“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茶诗对后世影响,苏轼在何种状态下写茶诗(1)

或许对他来说,品茶就像品人生,有苦有甘,有沉有浮,无论是怎样的颠沛流离,大悲大喜,一杯清茶,足以抚平一切。

难怪林语堂评价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元符三年,63岁的苏轼以煎茶品饮的方式,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饮茶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整首诗写得极具气魄,在苏轼眼中“大瓢”等贮藏清月,小勺可以分流江水,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一位屡遭贬谪,头发花白的63岁老翁笔下流泻而出,诗意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然拨开洒脱不羁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于漫长岁月中坚守的热爱生活的心。

“活水还须活火烹”,种茶、品茶、烹茶、写茶,苏轼样样在行,就连煎茶的水,煮茶的火候,也颇有讲究。苏轼认为,煎茶之法离不开活水活火。

所谓“活水”是指: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宋朝饮茶有"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其中缓火就是小火,所谓“活火”是指猛火。

苏轼茶诗对后世影响,苏轼在何种状态下写茶诗(2)

“自临钓石取深清”,为了喝到好茶,苏轼不顾身体年迈,亲自踏上钓石,到江水中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

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享受生活,认真生活,这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是苏轼身处困厄之境仍能笑面人生的关键所在。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江水清澈,倒映着朦胧月影。苏轼突发奇想,感觉自己用一个大瓢就能掬起月色,盛入瓮中。随后他又用小勺,将浩浩汤汤之江水,分流到自己的小瓶之中。

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水入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几百年前邀月共饮的青莲居士李白。

可李白对月共饮时正值壮年,狂放不羁也不见怪。可这时的苏轼早已白发苍苍,却依旧豁达得出类拔萃,难怪诗人杨万里会惊叹: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茶叶在水中翻涌,水面泛起雪白的茶沫,待到剪好茶时,热茶注入空瓶,刹那间泄出呼呼之声,犹如松风和鸣。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喝完茶,苏轼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独居山间,亲手烹茶,水声、风声与打更声交相叠加,细节丰富,绘声绘色,形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饮茶图。

将烹茶之过程描述地如此精妙生动,至今尚无第二人。

抚琴、焚香、赏花、观画、弈棋、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苏轼的一生精彩至极,但唯有茶伴随了他的一生,融入了他的骨髓。

苏轼茶诗对后世影响,苏轼在何种状态下写茶诗(3)

苏轼在茶中寄托情怀,在茶中排解苦闷,在茶中品读人生,在茶中治愈内心,在茶中与自我和解。

若是有幸能再见先贤一面,我想,苏轼大概会笑着与你我说一句:走,吃茶去!

人间沉浮,但有茶香,惟愿你我静守内心,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

不急不争,静静的品味这份苦,自有甜味在后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