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1日,农历十月初十,尹桂芳出生在在新昌小西门外坎下的小龙潭村。新昌和越剧发源地嵊县毗邻,建县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代前和嵊县同属剡县,位于四明山余脉构成的一块盆地上,连绵群山不断。据尹桂芳自己说,尹家祖籍曾在嵊县甘霖镇尹家村,太平天国时父辈逃战乱到了新昌。新昌县城离嵊县城关30多里路,现在说起来很近,两个县的建筑已经相连,可是当年的山路还是要走一天的。
尹桂芳家乡——新昌县坎下村的小龙潭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一个在那个年代很普通的名字,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儿时曾缠过小脚。9岁那年,父亲尹伟见因给地主抬轿做长工劳累过度得了重病,家里贫穷无钱求医去世了。直到父亲被放进棺材的那一刻,尹桂芳才意识到永远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去世使这个家的天都塌了下来,晚年的尹老师在回忆起“童年丧父”这一段往事时,仍然是泣不成声。童年的苦难造就了她倔强的性格,成为她今后人生道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死后,有富人愿意出三百个大洋,将尹桂芳买去做女儿,许诺“有吃、有穿、有花戴”,尹桂芳心里暗想,“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她坚决不从,最后竟以死相抗争。“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这句话,后来竟成为尹桂芳的口头语,“凡事要靠自己”是她一辈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在那个寒冷的冬风里,带着这样生活理念的尹桂芳,一头扎进了十里洋场,扎进了滚滚红尘。村里老人讲,尹桂芳的面貌与父亲极像,尤其一双大眼睛,简直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父亲质朴、耐劳、宽厚、开朗的性格,对她的一生影响很大,铸就了后来被越剧界众口尊称为“大姐”的气质和胸怀。
1929年4月,尹桂芳跟随母亲陈荷仙离开了小龙潭村。名义上母亲给人家洗洗衣服,到哪里吃到哪里,其实就跟讨饭一样。母亲背着尹桂芳的弟弟,手上牵着尹桂芳,从新昌一路走到了嵊县。为了生计,尹桂芳投靠嵊县上东乡下任村的“醒狮剧社”。她想只要学好了戏,就能有一个饭碗了,但她第一次学戏的梦竟如此短暂。因为经营不善,只有七天小歌班就关了门。那个年代,女子小歌班红极一时,嵊县的科班遍地开花。很多人仅凭家中的一点积蓄,就开班招收艺徒。尹桂芳又进了新昌一个科班,在潘洪涛师父那里学戏。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女孩子正值青春发育期,饭量大得惊人,还没等到满师,就吃垮了班主。尹桂芳也是在吃垮两个班主之后,最终踏上了越剧之路的。
尹桂芳在学戏时,办女子科班官府是要抓的。于是科班挂着小京班的名义,排演《小寡妇上坟》这样的戏,借着京戏教学。京剧对武功的要求相当高,所以艺徒们都要练武功。那时演出相当频繁,老板也相当厉害,今天夜戏演下来,马上就要赶另一个场子,到了那个地方天亮了再睡觉,起来后白天演戏。有时女孩子们的眼睛都挣不开了,老板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让她们练习打虎跳,翻了几个瞌睡全都醒了。演《三本铁公鸡》时,小姑娘们都要赤膊上阵,真刀真枪对付,哐啷枪铛地插进台板上。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尹桂芳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并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