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与竺水招便装照
2006年3月,纪念越剧诞辰百年之际,在越剧的故乡嵊州,竺水招的女儿竺小招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深情地回忆了母亲与尹桂芳的友情:“她们俩是结拜姐妹。我第一次看到尹阿姨的时候,我妈妈就叫我叫“大阿姨”,其他阿姨我都叫阿姨,一般都是阿姨就可以了,可是叫“大阿姨”就特别亲,我们上海人说起来,就是真正的自己姨娘。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尹阿姨家里去玩。她知道我喜欢吃米老鼠糖,每次就是一把米老鼠糖。你如果看到她们的那些剧照,我感觉两个人配合的非常好。有这样一张剧照,尹阿姨拿一把扇子,挑到我妈妈的脸,我妈妈看到她是很嗲的样子。我感觉到她们两个搭档得非常好,就是一对舞台伴侣,眼睛一传神,非常的融合在一起。”
尹桂芳与竺水招《渔村侠侣》剧照
1939年初尹桂芳初进上海,演出了《吕布与貂蝉》《陈琳与寇珠》《天雨花》三个戏。她的武功基础比较好,把陈琳、左维明、吕布三个有文有武、有血有肉的角色奉献给观众,上海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个新来的小生。后来被称为“闪电小生”的名伶马樟花,比尹桂芳早一些时间到上海。有一天,马樟花和傅全香一起去法租界的剧场看了尹桂芳的戏。散场出来,马樟花对傅全香说:“这个人很会演戏,今后可能会超过我。但只要我在,决不会让她红起来。”马樟花和电影明星周璇一起在电台里唱过越剧,红遍半个上海滩。
尹桂芳《吕布与貂蝉》剧照
在马樟花之前,小生再红也红不过花旦,像“三花一娟”,都是当家花旦。和她们配戏的小生,虽然也有名,却都没有大红大紫。马樟花的出现,证明小生也能成为戏班的台柱子。只要马樟花登台,戏院的票就要卖到走廊上。戏院老板赶紧把招牌上“袁雪芬、马樟花”的排名,换成了“马樟花、袁雪芬”。马樟花人漂亮,戏演得好,眼界也很高,一般人看不上。可是只看了一场尹桂芳的戏,她就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可惜马樟花红颜薄命,两年后就被黑恶势力逼得郁郁而终,时年22岁。马樟花没有能够压住尹桂芳,在她去世后尹桂芳迅速窜红,成了上海滩越剧的头牌小生。
1942年10月,当袁雪芬她们举起“新越剧”大旗时,尹桂芳和竺水招正在上海龙门大剧院演出。她们听到对“新越剧”的褒贬不一,说好话的人并不多。同行们并不看好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对越剧的改革,担心这样改下去,越剧还是越剧吗?此时“舞台情侣”的尹桂芳与竺水招,已是上海越剧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上海演红了半边天。但尹桂芳对天天客满、日进斗金的生活并不陶醉,她和袁雪芬一样,对越剧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袁雪芬走的是越剧进步的一条新路,我们为什么不跟进呢?跟进不是盲从,尹桂芳对“新越剧”有她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改良运动,越剧要传统,也要大胆创新。
2006年春天,我在嵊州越剧博物馆采访越剧研究者丁一老师时,他告诉我:“尹桂芳到了上海后,她的艺术观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她接触到了话剧、电影、京剧和昆剧后,感到越剧的表现形式日趋老旧,有的戏班子演什么机关布景戏,她认为这不是我们越剧的出路。所以她聘请专业编剧为她写剧本,要搞出新的戏立足于上海。袁雪芬1942年9月开始改革,尹桂芳很快就跟上去了。”
对于尹桂芳的“新越剧”,龙门大剧院的老板是反对的。戏演得好好的,赚钱还来不及,折腾什么“新越剧”呢?尹桂芳性格倔强,想好的事情不肯回头。她和竺水招商量,不顾老板的反对,亮出了“新越剧”的旗帜。她们仿效袁雪芬也建立了剧务部,请来一个叫于吟的文化人做编导,编排了根据张恨水的小说改编的时装戏《夜深沉》。当年张恨水的小说风靡一时,很受时人欢迎。编导于吟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由于演时装戏,单说化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九十度大转弯,都得从头学起。由于尹桂芳对艺术革新充满着信心,我也兴冲冲向国华电影公司邀来技师,共同设计布景与灯光。”
在国愁家恨的大背景下,《夜深沉》一鸣惊人,观众被如泣如诉的越剧唱腔和缠绵的情节引得如痴如醉。尹桂芳、竺水招的“新越剧”获得了成功。龙门大剧院外人如潮涌,客满的牌子日夜高悬,老板忙着数钞票都来不及。尹桂芳、竺水招并没有停下“新越剧”的脚步,她们又推出了剧团的拿手戏《何文秀》,逐渐形成了以女小生为主的越剧新的表演风格,尹桂芳由此赢得“比美男子还美的美男子”之美誉。由袁雪芬率先倡导、尹桂芳、竺水招积极参与的“新越剧”像一股旋风,很快风靡了上海舞台,成为当年越剧界的风尚。
尹桂芳《何文秀》剧照
1945年春天,尹桂芳聘请专职编剧,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宝玉与黛玉》《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广播电台播唱后,几乎成了人人都能哼唱的流行歌曲。
1946年1月,芳华剧团在上海九星大戏院正式成立,主要演员有尹桂芳、竺水招、吴小楼、戚雅仙等人。芳华剧团是以尹桂芳为主的,因此剧团常演小生戏。芳华建团的第一个戏是《沙漠王子》,连演了一个月,打破了一个新剧目的上座率记录。全体演职人员十分辛苦,但大家都感到苦中有乐。之后,尹桂芳又演出了《大地回春》《葛嫩娘》《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十几台剧目,其中许多剧目在今天看来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一段时期是尹桂芳艺术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1948年,剧团迁移到兰心剧院,同年秋天演出于新光剧院,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