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文家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开甫,别号震川、项脊生,是江苏昆山人、嘉定的女婿。其文上承唐宋风,下启桐城派,人称“明文第一”。
归有光对《史记》这部巨著倍加推崇,而《史记》的主要特点就是实录精神、长于叙事以及注重人物描写。在归有光数量颇丰的散文之中,他的传记文独具特色,文章内容大多是追忆日常琐事、悼念故去亲人,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记》《世美堂后记》《妇女志传》等。这些文章虽是写身边人、平凡人以及日常琐事,但随处可见《史记》对归有光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归有光散文的独特风格,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心想当史学家的归有光,从小就喜欢读《史记》。据明万历《重修昆山县志》载,归有光“沉潜简默,与俗寡合,日惟闭门啜茗,取群经子史读之……酷好太史公书,不忍释手”。在自己的作品中,归有光也多次表达了对《史记》的热爱:“子长更数千年无人可及,亦无人能知之。仆少好其书,以为独有所悟。”(《与陆太常书》);“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陶庵记》);“不喜为今世之文,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不《史记》若也。”(《五岳山人前集序》)
此外,《苌楚斋随笔》等史籍也有“震川每一下第,即阅《史记》一过。故阅本最多”“先太仆笃嗜《史记》,手批本不下数十种”等记载,足见其对《史记》的重视。
归有光其一生中,无论写文章还是做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史记》的影响。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同时又是教授文章之法的教师,为启迪年轻人向史学前辈司马迁学习、致敬,他花费很大力气研读、拆解《史记》。阅读时他常用五色笔(五种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圈圈点点;他还从写作学、修辞学和阐释学的角度解析《史记》,一字一句引导学生该怎样写人、如何状物、哪里转圜、缘何评述。哪怕他的“较真”受到了时人的不屑与嘲笑,他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这种方式,为不知文章法度的初学者探索更容易走通的写文路径。
诚如清代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说,真正明白文章千古之理的,是不会为某些规矩所限制的。而归有光便是这样一位明白古文“隐而难喻”之理者。
众所周知,司马光为了“传畸人于千秋”,写的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而归有光对于《史记》的继承,并不仅仅停留在题材选择和写文章技巧上,而是以《史记》为精神内核,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情况,为凡人作传记,聚焦身边的人物、庸常琐碎的生活,大胆开辟了一片新境。《明史·归有光传》评:“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黄宗羲《郑禹梅刻稿序》也同样认为“震川之所以见重于世者,以其得史迁之神也。其神之所寓,一往情深,而纡回曲折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