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写过一组文章,记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安亭女子张贞女的被害事件。张贞女嫁到安亭,发现其婆婆品行恶劣后,希望她收敛。谁知婆婆不仅想拉她下水,在被张贞女拒绝后,还串通恶少将其*害。案发之后,张贞女的婆家不知悔改,还到处行贿,企图掩盖真相,致使案件审理是非颠倒,让惨死的张贞女蒙受了不白之冤。归有光十分同情张贞女的遭遇,对龌龊的世俗深表愤慨,他积极参与调查真相,为张贞女鸣冤,联络乡绅主持公道,最终使案情真相大白。为此事,归有光先后写了《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贞妇辨》《答唐虔伯书》《与李浩卿书》等十余篇文章,详细记叙了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官府审理的经过。为一人一事反复撰文,这在他的写作生涯里并不多见,正表明他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他在给朋友李浩卿的信中提到:“元凶漏网,烈妇受诬,此千古之恨,以此发愤,更不思及其他。”在提到《书张贞女死事》一文时,他在信中表示,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流传千古。我据实写来,完全是采用了《史记》和《汉书》客观公正、据实载史的笔法写成,还没有哪篇文章这么让我如愿以偿。
再来看看归有光两篇最短小的作品《女如兰圹志》和《寒花葬记》。《女如兰圹志》全篇仅有八十四字,是归有光为女儿如兰写的一篇墓志。在须浦河祖茔的北面,新添了一座小坟,埋着女儿如兰。如兰满周岁已能叫唤父亲,却不幸夭折。在记述了如兰死日及葬日后,他不由感叹:“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他感叹,女儿如兰在人间没有得到多少幸福,又如此匆遽地离开了世界,既如此,老天又何必让她降生呢?感情压抑,文笔无比沉重。
另一篇《寒花葬记》标题与坊间历来流传的《寒花葬志》仅差一个字,但文章内容却多出“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一句,不仅清楚地表明寒花就是如兰的母亲,还呈现了归有光一段复杂的情感经历。寒花是归有光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初到归家时只有十岁。多年后,魏孺人患病逝世,这时寒花已长大成人,已变成扶持男主人的妾妇。可惜,她为归有光生下两个女儿都先后夭折,而连续生育和丧女之痛,也让寒花在十九岁的花季撒手人寰,她卑微、弱小,在归家的九年时光匆匆走完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路程。面对寒花的坟茔,归有光心中有惋惜、有愧疚,有很多难以直接言说的感慨。从两篇文章中“母微,而生之又艰”“事我而不卒,命也夫”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归有光对他和寒花的这层关系不仅没有掩饰,还为她作记以表怀念。在寒花之后,归有光续娶王氏为妻。多年后,其曾孙归庄整理《震川先生集》,为亲者讳,才删改了《寒花葬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出现了不少以女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体裁。归有光认为,写女子题材的作品,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传统,一种是《诗经》传统,取“妇人女子之常,而事之至微者”,加以歌咏;另一种是以后来史书为代表的传统,必取其“感慨激发,非平常之行”,才予以记载,以为非此不足以垂芳烈、著美名,这也导致了后来形成古文家争相以恪守妇道的贞烈女子为记述对象的写作风气。而归有光更倾向《诗经》写“常”事、“微”事,即写女性日常生活和“平常之行”,以朴实显其内心的美。而写“常”、不一味求“奇”,也是他对自己写作经验的总结。
与归有光同一年考中进士的魏用晦,当了将近三年的吴县知县。在吏部考核官员时,由于政绩突出而被召入京城任给事中。魏用晦做县令,布恩惠德爱于百姓之中,百姓想挽留他却终不能如愿。离任前,吴县人特意画了一幅《吴山图》送给魏用晦,以表惜别之情。
归有光想起当年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曾建议将原黄州知府韩琦离任后思念黄州的诗句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纪念。这让他想到,自己应该为魏用晦和《吴山图》写一篇文章,于是提笔写下了《吴山图记》。
在归有光看来,魏用晦在吴县尽心尽职,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否则临走时,他和送别的百姓都不会如此情深义厚,恋恋不舍。“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县令的心中有“惠爱”二字,“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流传至今的《吴山图记》,不恰恰是归有光为魏用晦所作的凡人“史记”吗?
张意与归有光是同乡人,自少跟从堂兄张情求学,却比张情早十年考取进士,二十几岁便授工部主事,迁郎中,擢山东按察司副使,但因触怒御史而罢职,回归故里。张意在安亭江上修筑书斋栎全轩,与归有光的世美堂只隔开一条小河。归有光为之作《栎全轩记》,由屋及人,从人到树,记述了张意的人生经历。
文中,罢归后的张意隐居安亭,过着悠闲自适的日子:“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在叙述平常中透露着文人诗意的同时,归有光也在该文中借题发挥,说了一番不才无用以全其身的道理。他说:“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或许,楩梓是精良之才,栎树也是有用之才,关键在于怎么去理解和判断。归有光也用自身经历证明:才与不才岂有常也?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至有光出,而专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其尤恻恻动人者,如《先妣事略》《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诸文,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也。”例如,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可以看作为影响、养育和关心自己的家人——太常公、祖母、妻子魏氏作传记;《世美堂后记》是为妻子王氏所写;《先妣事略》是为母亲作记。其中,他在《先妣事略》中提到:“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引,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在毫无歌功颂德的语句中,看似平淡的叙事将其母亲勤俭持家、治家有道的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