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客下
图:网络整理
很多人在高中时代,都会对入选教科书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当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印象深刻。
当时读了此句,只是觉得文辞中所表达的情感直戳心坎,但并没有工夫细细探究:
为什么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会让人产生共鸣,乃至引发网络上这么多人议论纷纷呢?
01 《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作者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生于1507年(正德元年),卒于1571年(隆庆五年),享年65岁。归有光还在世时,就已经有“今之欧阳修”的美誉,他的散文被后人称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郁郁不得志的生平尽管归有光活了65岁,和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相比,不算短命,但其毕生一大半时间其实都是不得志的。虽然在世的时候,他就“纵论文史,谈经说道,子弟满门”,被学者们尊称为“震川先生”(震川是其别号),但家道中落、亲人早亡、屡次科举落第的遭遇,却是他一生的遗憾,正如他在《寒花葬志》里面所说的:“命也夫!”
归有光生于苏州府昆山县,家里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了,可惜家道中落,到了父亲那一代,家境败落得更为彻底,他的父亲已经沦为县里面的穷秀才。而母亲的早死(年仅25岁),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当时归有光也只有8岁,其心境遭遇可想而知。
年少的归有光因为家里的遭遇,很早就知道:必须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才能摆脱困苦,重振祖业。
幸好他天资聪颖,9岁就能写文章了,10岁时还洋洋洒洒,写了篇千余言的《乞醯(xī)论》。14岁后,归有光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并在20岁考得童子试第一名。
归有光10岁作文《乞醯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