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2》发布,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报告中发表题为《通用人工智能到来的前夜,科技如何向善?》的致辞,分享多个腾讯“科技向善”案例,其中一个正是来自深圳宝安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
“5分钟社会救援圈”,为患者抢出“黄金5分钟”
2023年7月22日,在宝安区石岩街道创维公司创新谷健身房,一市民健身后突发倒地,不能动弹。健身房工作人员立即拨打120,并扫码激活社会急救响应系统,15秒内,物业、社康、120急救车及区级红十字志愿者值守四方视频联动,线上值守专家视频指导现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快速应急处理。
与此同时,120出车人员通过视频联系物业保安,救护车14分钟内赶到现场,将病人快速转运到医院,经诊治,确认病人为严重低血钾,急诊处理后,患者症状好转。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林医生是首位接入急救响应系统的区级值守红十字志愿者。当天接入社会急救系统后,他通过线上查看患者情况,初步判断患者为低钾导致换气过度,肢体僵硬,随后线上指导现场工作人员给患者戴上口罩,辅助控制患者憋气,安抚患者,等待120急救人员到场。
同时,通过急救系统,园区安保快速响应,指引急救人员快速到场,缩短急救时间。“急救需要一定基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林医生说道。近年来,宝安区委区政府明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急救“宝安模式”,将公众急救连续4年纳入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区政府十四五规划,致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急救网络。
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打造,得益于宝安区委区政府、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应急管理局、网格办、宝安区红十字会、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各街道、各部门等多方联动,在宝安全区开展大规模应急救护培训。
2017年至今,宝安区红十字会已储备近3000名公众急救培训师资,锁定网格员、义工、学生、公安干警、保安员、物业工作人员等最有可能救人的重点人群为重点培训对象,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务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共开展培训4000余期,把第一目击者变成第一响应人。
针对院外心脏骤停(OHCA)对救治时间要求极度苛刻,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10%,为有效利用救护车到达前的黄金救治时间,宝安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守护市民生命安全,利用科技赋能,数字化连接120急救系统、AED定位管理系统、志愿者定位系统、医院急诊出车系统等,为患者抢出“黄金5分钟”。
今年3月,宝安区红十字会与腾讯SSV签订战略协议,在全国率先探索“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共同开发宝安区社会急救响应系统。截至目前,把宝安区已联动10个街道、8个部委办局、31个社区,招募全区24小时线上值守志愿者49名,初步实现49个示范点内“事发现场-物业值班-就近社康-医院院前科”四方联动。近三个月,示范点内已有20例通过响应系统解决急救案例。
在宝安区红十字会的积极推动下,宝安致力打造全民参与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提高辖区急救水平,并由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统筹全区社会急救培训工作。49个“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包括多个社区、学校、企业和场馆,示范点内当市民出现心搏骤停等险情时,可触发应急响应终端小程序,呼叫周围急救志愿者并激活程序后台响应,为市民提供急救服务。
通过政府立项采购,并在深圳市急救中心和区慈善会的支持下,宝安全区目前安装AED4700多台,实现100台/10万人配置,目前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形成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救治“四位一体”的国内一流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宝安区培训人群已超过30万余人次,学员出手救人80余例;OHCA患者旁观者CPR实施率已上升到17.5%,出院存活率已提升到4.65%。同时,宝安区大力实施社康机构扩容提质工程,目前规模达到187家,数量全市最多,并且实现124个社区全覆盖,“10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初具规模。接下来,宝安将继续优化社康机构均衡布局,以每2万人一家社康机构为建设目标,到2025年实现全区237家的规划布局,更好地履行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基础平台的职责,全力守护辖区群众健康。
深圳“急救模式”是如何给市民带来安全感的?
生活在深圳,感觉到幸福,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座城市是让人有安全感的。
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打造,不是孤例。
2023年7月8日10时57分,龙岗区南湾街道桂芳园,一名49岁的男子在家中晕倒,家属立即拨打120报警电话,并到桂芳园社康寻求帮助。
11时3分,桂芳园社康医护人员携带抢救物品及AED到达现场,初步判断该男子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立即心肺复苏,同时连接AED。AED电击除颤1次后,继续心肺复苏,AED不建议除颤。
11时8分,男子的心跳、呼吸、意识恢复,此时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立即将其转移至救护车,送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住院治疗,该男子恢复良好,4天后平安出院。
时间回到2021年9月24日,深圳网球中心羽毛球训练场,一名34岁的女子运动时突发心脏骤停,幸亏有人出手相救,并拿来了救命神器“AED”,成功挽救了这名女子的生命。深圳市体育中心作为市民运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深圳首批安装配置AED的单位之一,仅近两年时间内就有多名员工及时出手成功挽救了4条宝贵的生命。
截至目前,深圳AED已助力救69人,每一个获救者的背后,都有一群会急救的人。成功救人的背后,是深圳这些年以创新为动力、发展为目标,铸就“及时有效的社会急救、快速响应的院前急救、联动更畅的院内急救”医疗急救“深圳模式”的成果。
在救人案例中,屡次被提到的“AED”,也被称为“救命神器”,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构建应急救灾体系,势必会遇到一个空窗期。即市民发生意外,有人拨打120,在等待120的这段时间,就存在一个空窗期,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个空窗期。这段时间又是黄金救援的时间,所以深圳市急救中心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如何弥补这段空窗期。
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除颤计划”,于2018年开始在公众场所安装配置“救命神器”AED,深圳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康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AED的“身影”。
2018年10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急救条例》正式实施,将公共场所配置AED、公众急救培训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深圳AED配置数量走在全国前列,未来,深圳将持续在公众场所配置AED,争取达到每10万人300台AED。周强介绍,为让更多的市民学会急救知识和使用AED,近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举办了多场公益急救培训课程,截至目前,深圳市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69.695万人次,急救培训普及率达到3.97%。“深圳市急救中心在构建急救体系时,希望每培训一个人,这个人都能够带动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学习急救,达到1 1>7的效果,把深圳打造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急救、更安全、更有爱的城市。”周强说。
2023年6月27日,深圳市急救中心迎来新起点——搬入全新的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新大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深圳市急救中心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将进一步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对于深圳市民来说,生命安全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这也是生活在深圳的幸福感。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