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集 第10幕
《悉达多禅定中拜师》
BUDDHA
郁陀迦仙人:“何人请你到此?”
悉达多:“我的渴望。”
郁陀迦仙人:“何物驱使你到此?”
悉达多:“生命的能量。”
郁陀迦仙人:“你未带上思想吗?”
悉达多:“思想如海中生起的波澜,海不受其动摇,我曾感受过,生命为何?”
郁陀迦仙人:“谜,行于天河,存于思绪,时不变兮,亦不可去。”
悉达多:“那苦呢?”
郁陀迦仙人:“生命的无常,是苦之因。”
注释:此处不同于佛教概念的无常,指由自性转变而来的事物是无常的,不确定的,自性与神我恰恰相反是恒常的。
悉达多:“该如何超越无常?”
郁陀迦仙人:“感受那真理,不动,不朽,永恒。”
注释:指永恒存在,梵或者自性与神我。
(仙人说完此语,悉达多右手腕突然多了一串手串)
注释:此仪式为gandabhandhi,拜师礼时,导师将圣线系于弟子手腕,意味他接受了这位弟子,从此将他视如己出。
(空中传来的声音):时光渐行,花开之时,他降临人世,将成正觉。
郁陀迦仙人:“你选择了我做你的导师,我甚感荣幸。”
禅冥想 • 关注内在 活在当下 • *lumeng14
第 31集 第15幕
悉达多禅定中问道
BUDDHA
悉达多:“老师,若有至高真理,那它在哪里呢?”
郁陀迦仙人:“在每个轮回的中央,如轮之轴心,轮盘绕它而转,其自岿然不动。”
悉达多:“可若没有轮回,轴心又在何处?”
郁陀迦仙人:“诸多轮回来来往往,无量之数于你四周,隐藏在自然中,你可称它们为,我,比种子还微小,又比天空更广阔,似帷幔笼盖自然,寸许又如掌心,你问题的答案,就在你的掌中。看这花朵,花朵怎知何时盛开?智慧之门,在禅定深处,心念动摇,就平静下来放空思维。解脱的渴望,问题,而后,在你的神殿中,点起明灯,泰然安坐,世人往复,而你不动,让气息流经全身,停下。看,感受到什么,将气息遍身释出,张开你的手掌。欣然接受到来的事物,在禅定中控制你的气息,深入,淹没自己,悉达多,不要害怕。现在感受你自己,无限的永恒,梵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处。”
注释:我(Atman):分为大我和小我,大我即是梵,小我与肉体的命我相对,是不生不灭的主体,真正的个体灵魂。此处指大我,与佛教概念的我类似。虽然郁陀迦大师是数论派学者,但剧中并没有只用数论哲学,也包括了六派哲学的其他主流内容。但主旨相同,都有一个终极的存在。
悉达多:“如果,无限是永恒的,可我看不到,我只能看到一时。”
郁陀迦仙人:“是你的选择,你看到的,是你所想的事物。但是,那并非对立的二元,生命真谛后的秘密,生,死,重生,不过是游戏啊。”
注释:婆罗门教认为人看到的事物是本质是梵,认识到梵之外不存在真正实在或独立的东西,就不会去追求不实在的事物,不会有相应的行为,因此不产生业力,进而跳出轮回得到解脱。此处仙人通过禅定引导悉达多认识这终极真理,但他认为不存在这样的终极存在。
悉达多:“可生命的能量,带我见到了您,那就是大我。它在轮回之后么?”
郁陀迦仙人:“对”
注释:此处是指终极存在“梵”是否高于轮回。
悉达多:“我看不到。”
郁陀迦仙人:“你看到了它的舞蹈,永恒之舞。或许你只看到了表面,那一刻而已。禅定要专注于一点,那么,你目中所见,与真实存在,即非二物,而是一体。”
注释:这里或许采用了吠檀多不一不异论的观点,现象界与真实存在(梵)表现形态相异,本体同一。婆罗门教与佛教都认为痛苦的原因不在外部,而是由于自身的无知(无明),运用智慧认识真理即能达到解脱,即智慧解脱。“无明”的概念影响了悉达多,发展为早期佛教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但两教对“明”的认识不同,婆罗门教是梵为根本的主体论,而佛教是持缘起观的无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