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做了如下实验:把一支蜡烛(光源)放在一张开了一条窄缝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相干光源),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纸上开两道平行的窄缝。从窄缝中射出的光穿过两条窄缝投射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托马斯·杨称之为干涉条纹,他认为这是通过两条窄缝的光子相互干涉形成的,后来人们把这个实验叫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通过两条窄缝的光子相互干涉形成的
特点:光的双缝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中央为零级明纹,各条纹左右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中间部分各条纹的亮度是基本相同的;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则除了中央亮纹仍是白色的外,其余各级条纹形成从中央向外由紫到红排列的彩色条纹;对于同一条双缝,入射光波长越长屏幕上形成的条纹就越宽。
总结
1.光子经过单缝、双缝或多缝后数量不会变化。光的微粒模型认为光通过单缝或者双缝多缝后形成的条纹中只有亮条纹(光子能够到达的地方),波动理论所谓的“暗条纹”是光子到达不了的地方,也就是说“暗条纹”并不是“条纹”,只不过是光子没有到达的地方罢了。
2.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两条缝能够相互影响
3.光栅衍射现象中缝越多则每条缝形成的条纹越细,因为光栅衍射形成的条纹是光通过每条缝后形成条纹的简单叠加,所以缝越多光栅衍射中每条缝形成的图案也就越细
4.双缝干涉或多缝衍射条纹是光通过每条缝后形成图案的叠加
5.衍射光栅中的任一条缝和独立存在的单缝对光子的作用结果不同
6.衍射光栅中的任意一条缝和独立存在的单缝对光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衍射光栅中的任意一条缝不能看作单缝
光的衍射现象不仅仅与缝的宽度有关还与制成缝材料的密度有关:制成缝材料密度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制成缝材料密度越小衍射现象越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