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优先于个人
vs
这个观点扭曲又残酷
巴塞电影:你个人怎么看待集体利益至上、集体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观?
· 茉莉(50后):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是优先于个人。
· 桐城客(60后):首先从比较宏观的比较哲学的这个角度来看,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我记得去德国看奔驰博物馆,发现它讲到了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然后汽车实际上也促进了这种发展。它是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最终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活着的价值、实现自我吗?但在具体的微观层面,在特定的群体当中,比如军队,你肯定要服从集体。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公司也是这样。所以我是觉得,从哲学层面来讲,用集体主义来泯灭人性,这是不对的;还是通过法律的契约,或者社会主流的道德标准或情感,通过这些来平衡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可能是更不那么偏执的一种安排吧。也就是说,其实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没必要把它作为黑白对立的两种模式了。
· 王向前(70后):在部队这是对的,毕竟是战争机器,要保持一致才能运转。只不过这些年大环境变了,一切向钱看,集体主义变得形而上。要转变很难,但现在能看到在在转变,集体主义里操控集体主义的人要对,就对。国家,军队就是面对战争和准备面对战争,其他的不考虑。部队需要这样的集体主义思想。
同时,对集体有归属感自然会产生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定的。哪行哪业都适用。
· TP-Link(80后):置身集体中会给人一种安全感,这可能就是萧穗子那么依赖文工团这个集体,不愿意它解散的原因。但集体也很危险,如果你失去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文革时的集体也是集体,今天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一个集体。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不一定没有,但不是因为集体主义,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做选择。
(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特殊年代可能吧,你幻想过自己是特工吗,如果我是二战时期要去刺*希特勒的特供,那我觉得牺牲自我也未必是坏选择啊。
· 郭大侠(90后):其实在这个时代,我个人觉得还是先自私后无私的,满足个人理想才考虑集团利益,有时候又是同时的,双赢的。
· 阿真的火锅(00后):这样的观念我觉得是有些扭曲的。因为人的本性来说都是利己的。如果是集体至上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某些本性。这很难也很残酷。
巴塞电影:有人说《芳华》讲述了两个被集体抛弃的人(刘峰、何小萍)的命运,你觉得这种不公是时代造成的吗?还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 茉莉(50后):是时代造成的。
· 桐城客(60后):他主要是时代造成的,很难想象现在再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但是那样的时代,为什么就是在他们俩身上发生这事,跟他们个人的背景、还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是有关系的。但是唯一必然的因素是时代,在那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千千万。
· 王向前(70后):首先说,这不是时代造成的,我也不相信拥抱一下就会被安保部门带走,在刘峰拥抱之后,丁丁在哭不是有人劝解 说跟谁抱不是抱,女演员和战士拥抱是被允许的。这种情况是被整了,至于为什么被整,片子里没说。这种关系处置放到各种宫斗争 环境都是成立的。跟时代与个人没关系,在于在环境里担当的角色有被人嫉妒放逐的理由。
· TP-Link(80后):刘峰应该算是被集体抛弃的典型了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那么格格不入,他混得不好,能说是他的错吗?何小萍是出身不好,任何时代都有出身不好命运坎坷的人吧,只不过标准在变化。
· 郭大侠(90后):更多的是时代吧,而且我觉得这两个角色可以代表两类人,团里有重点着墨的角色都可以代表一类人吧。刘峰自然是那种跟着时代价值观走,又被辜负的人;何小萍代表那种仿佛老天把所有的坏运气倾斜到她身上的人,她选择过,比如逃离家庭,可还是难逃厄运;穗子是那种冷静,但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以为自己能获得平淡的生活,但最终还是失意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是有时代的原因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像小萍拥有的美好生活因为文革被夺去。像刘峰,他改变了自己,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时代所抛弃了。我觉得时代的影响大于他们的自我选择。
最后我们邀请被访者每人给出他们对《芳华》的评分,有趣的是,即使最激动地批评这部电影的王向前,也给出了6.8分这样不算低的评价,而最热爱这部片子、被感动到眼泪成河的桐城客,也能克制冷静地把认真评分控制在了8.5。
茉莉(50后): 6分
桐城客(60后): 10分(作为观感);8.5分(作为评价)
王向前(70后):6.8分
TP-Link(80后):6.5分
郭大侠(90后):7.5分
阿真的火锅(00后):7.5分(1.5分是替妈妈打的)
其实年轻的观众们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不关心历史、无法理解过去的时代——相反,他们表现出的对历史真相的较真劲儿未必少于中年们;而年纪稍长的观众们除了缅怀青春充满感慨之外,也并非一概的吹捧和认同。
也许正是当争议的声音来自不同的群体,这才意味着,一部电影真正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引发了有意义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