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 图片源自网络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骑劫。
燕国进攻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还未攻下。齐将田单就以即墨的残余部队打败了燕军,*了燕将骑劫。
初,燕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当初,燕将攻下聊城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将害怕被*,便留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伤惨重,而聊城仍久攻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做违背时势而有损自身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做怕死而毁掉荣誉的事,尽忠的臣子不先顾自己而后顾国君。’现在您为一时的激愤,不顾燕王失掉一位臣子,这不是尽忠;牺牲了自己,失去了聊城,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所以,聪明的人不优柔寡断,勇敢的人不怯懦怕死。现在死生荣辱,尊卑贵贱都在此一举,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和俗人有同样的见识。”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已无心南顾,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现在秦国派兵援助齐国,魏国不敢东攻齐国的平陆,齐、秦连横之势已成,楚国形势就危急。再说,齐国放弃南阳、平陆,坚决要收回聊城,他们必定要尽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一计划。现在楚、魏两国都已退兵,燕国救兵不到,诸侯中没有谁要图谋齐国的,齐、燕在聊城已相持一年,聊城已经疲惫,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的。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却连打五次败仗,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诸侯所耻笑,您可曾知道?现在,燕王正在寒心,孤立无援,大臣不可依靠,国家疲惫,祸患日多,民心涣散,无所依归,您又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这是和墨子一样地善于守城;现今以人为食,以骨为柴,但士卒没有背叛的心思,堪比孙膑、吴起的用兵,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天下了。”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所以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民众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您的功绩可以显扬。您对上辅助孤立的国君,以控制群臣;对下抚恤百姓,帮助游说之士,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功成名就可以传闻于天下。或者,您就抛弃燕国,不顾议论,投奔齐国,我可以请求分给您封地,并确定封号,富有可以与陶朱公范蠡、子贡相比,世世代代享有诸侯那样的威名,与齐国长期共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者,都可以使名声显赫,得到实惠,希望您仔细考虑,慎重地选择一个方案。”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微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他抛下公子纠而不殉难,这是怯懦;以后又带上脚镣手铐,这是受辱;有这三种行为的人,乡亲都不和他交往,诸侯也不愿意要他为臣。如果管仲终身穷困抑郁,困居而不出门,羞愧而不见人,那他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认为是污浊的人做了下贱的事。可是管仲虽做了这三件错事,却仍然掌握了齐国的政权,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九次会合诸侯,成为五霸之首,名望高于天下,光辉照耀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曹沫身为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将来,出战只知拼死拼活,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曹沫认为战败被擒的将领,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泯灭,后世无人称道,不是聪明;所以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退而与鲁君合谋,曹沫把这当作自己的际遇。齐桓公是诸侯之首,被诸侯朝拜,而曹沫凭着一支宝剑,便挟持桓公于柯邑的会盟坛上,面不改色,义正辞严,三次战争所失的土地,一天就完全收复,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声威远及吴、楚,名声传到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像管仲、曹沫这两位,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他们认为一旦身死,功名不立,这不是聪明。所以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终身之名;不顾短暂的耻辱,建立千载的功业,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与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燕将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停止战斗,收拾行装,撤军而去。所以,解除齐国聊城之围,拯救百姓免于死亡,这都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
评点:
燕国为报当年几近灭国之仇,举兵大举攻齐,连下七十余城,齐闵王出逃莒地后被*。齐国生死存亡之计,大将田单收罗即墨余部力挽狂澜,大破燕军,这就是本文当时的历史背景。
但当田单攻取聊城的时候却遇到了“硬骨头”。燕将于齐燕大战之初攻取聊城后,因被人进谗言,不敢返回燕国,只得死守聊城不出,田单久攻聊城不下。
这时鲁仲连写信以箭射入聊城,游说燕将。鲁仲连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齐国对聊城志在必得,攻取聊城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燕国疲敝难以派兵救援聊城,燕将苦守聊城一年多,足以证明其守城和用兵的能力了。综合两个方面来考虑,燕将该当机立断,收兵回燕,这样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成就威名。鲁仲连又举了管仲和曹沫的例子,告诉燕将不要拘泥于小节,也不要在乎一时一战的失败,若要成大事,就不能被小节拘束。最后,鲁仲连的这番游说成功打动了燕将,随即撤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