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寻千从竹子开始做起的纸鸢。(图/新周刊记者摄)
我发现很多非遗技艺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快的话甚至三四天就能学会。比如通草花、缠花、绒花等,材料不一样,但制作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都能速成的,比如糖画就学了三四个月。
用糖画画跟用笔完全不一样,好比拿着一个大拖把在小田字格上写字。糖水刚滴下来时,有指甲盖那么粗,移动的速度越快、勺子放得越高,线条就会越细。熬糖的温度也需要精准把控,太烫了会流动得很快,太冷了又容易凝固,我失败了好多次。
江寻千家中书架上的各种参考书。(图/新周刊记者摄)
为了保持视频更新的节奏,我可能要用80%的时间来学习这些比较难的技能,再花少量空余时间拍一个美食视频。其实,有些技能的学习成本还挺高的,但我就是喜欢。
一般非遗有书存世的,我都会买来学习,比如龙凤花烛。但很多非遗是没有相关书籍的。
就像通草花的材料——通草纸的制作,也是一项非遗,我们当时找遍了国内厂家,淘宝上卖通草纸的商家也都问过,最后是看到CCTV纪录片有介绍片通草纸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琢磨,才片出了通草纸。所以特别感谢CCTV纪录频道,当我在哪儿都查不到资料的时候,那里永远有纪录片,拍得很严谨,完全可以当教程去看。
通草是一种中药,其芯可用于制作通草纸。(图/@江寻千)
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去找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今年年初,我专门去到贵州麻料村学了苗族银饰的制作。一整个银帽,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他们也有分工,现在大部分都用机器做,纯手工的银帽很少了。
比方说小小的一个银片,熟练工手动锤打也要三个小时才能锤得厚薄均匀,况且我一个新手做起来更难,老师说:“节奏和用力要均匀,不然你打100天它上面都还是有坑的。”而如果用机器,只要10分钟,当然,手工的银片更有韧性。
现在淘宝上不到100块钱就可以买一个苗族头饰,如果仔细比较,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非遗银帽是非常精细的,那种只是用机器压出了类似的形状,而且也不是纯银的。
苗族银饰的图案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图/@江寻千)
一个纯正的苗族银帽造价上万元,如果大家只是想拍个照,花几十块钱能买一个,那也很好。商业化是推广非遗的重要因素,能让普罗大众更方便地接触到它们。
不过有一些非遗的成果本身就是奢侈品,没有必要把它弄得廉价,工艺、材料换了,就没办法体现它真正的美。比如中国的云锦制造工艺,它是世界级的非遗,虽然我们买不起,但是可以去博物馆观赏,如今也能在一些换装游戏里看到。
遗憾的是,通草花现在还没有得到太多推广。做一朵实在太费劲了,我做的那几朵,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卖。
还有一些非遗面临失传,传承人甚至愿意免费教。我去拜师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拒绝收学费,或者就只收材料的费用。实在不收的,我们在走的时候会给他们包个红包。杨建军老师也没有收我学费,只收了一场打铁花的演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