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是唐僧的取经史,亦是孙悟空的法术史。自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习得法术开始、历经西行十万八千里,最后功德圆满成为斗战胜佛,他大概运用过三十多种法术,按主要作用将其分门别类:进攻和争斗、迷惑和引诱、逃跑和隐匿、护身和疗伤、侦查和辩别五大类。
其中,很多法术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法术同时具有很多作用,例如,“毫毛变化法”不但有进攻与争斗作用,同时具有逃跑、侦查、迷惑等其他作用,是众多功用的集合法术。
并且,这些按作用分门别类的法术大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同时使用,而非单独进行,例如所属进攻和争斗类的筋斗云与所属辨别和侦查类的火眼金睛几乎成为一体,其远望功用的发挥几乎都需借助筋斗云的辅助。
一、变化之术孙悟空的法术无疑是《西游记》最大亮点之一,提到他的神通广大,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他的“七十二般变化”,虽然这是孙悟空神通广大的原因之一,但变化之术却不是孙悟空的专属,《西游记》中上至佛祖神仙下到妖魔妖怪,无不会变化。
变化之术不是《西游记》里特有的现象,在很多神魔小说出现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关于变形。
1.天罡与地煞
变化术分为天罡三十六变和地煞七十二变。那么,什么是天罡、地煞呢?在道教系统中,天罡是指由天威星、天英星等三十六星构成的北斗七星半柄的星名,地煞则由地魁星、地勇星等七十二个组成。
道教认为每星中各有一位天兵神将,天罡地煞共同构成了北斗星的星丛。道教也将天罡地煞赋予了具体的功能。
三十六天罡所指内容中,诸如唤雨呼风、飞身托迹、移山拖地等内容,在孙悟空所使用的的法术中,可找到所对应的法术描述:捻诀念咒变作狂风、真身立定元神出离、使用移山缩地法把山指向身后等等。
而地煞七十二术中的内容同样可以在孙悟空的法术中找到相互对应的部分。例如:《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大闹幽冥界,破坏生死簿,其法术的施展与地煞术中的通幽术相对应。分身、隐形更是孙悟空变化法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西游记》中,虽然孙悟空向须菩提祖师学的是七十二地煞之法,但天罡术中的“降龙伏虎”、“驾雾腾云”、“翻法搅海”等内容在孙悟空法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见天罡地煞术在《西游记》中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二者兼而有之。
2.实战运用
在书中,关于孙悟空变化法术的运用有两次典型的“战役”,它们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即:第六回“观音赴会间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及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破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斗法。
综合来看两次典型性变化斗法,至少可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变化之术变化多端。
第一次与二郎神的变化斗法中,孙悟空的变化形象有:法天象地规模的本相,钉在树梢的麻雀,冲天而去的大鹚老,涧中小鱼,钻入草中的水蛇,木木樗樗的花鸨,引二郎神进入的土地庙,鬼判不能相认的二郎神。
第二次与牛魔王的变化斗法中,孙悟空的变化形象有:倒飞下来的海东青,赶黄鹰的乌凤,高鸣的丹凤,赶獐做食的饿虎,铁额铜头的狻倪,鼻似长蛇的赖象,身高万丈的原身。这些变化,天上的、水里的,陆上的一应俱全,变化类型可以为有生命的人、动物、无生命的房屋、器具等等,足见变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