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问世两千多年来,在我们生活中依然不可或缺。
我国传统的手工纸,采用的是传统麻、皮、竹、草等植物纤维原料,经堆沤、石灰草木灰碱法蒸煮、手工捞制等传统工艺制成的纸张。正是这样的纸,构成了我国传统线装书的主要原材料。
我国传统手工纸品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不少,可以按原材料分、按地域分、按生产工艺分、按用途分、按生熟分等,可以分成很多品类。但是就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原材料来说,大多不出这十个字“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传统的手工纸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
线装书
一、麻纸
麻纸是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起源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苎麻,其次还有大麻、亚麻。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期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期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
麻纸
二、皮纸
以树木韧皮纤维为原料抄造,一般来说皮纸包括构皮纸、桑皮纸、雁皮纸、三桠皮纸(又叫山棉皮)、柳构皮纸、纳西族的东巴纸、藏族的狼毒草纸,等等……其原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桑科植物构树、楮树、桑树,另一类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结香、滇结香、荛花、狼毒草,等等……
皮纸之中构皮纸所见最多,由于构树和楮树都桑科构属,二者不易区分,习惯上认为是同一种树,所以一般将此两种皮料所抄纸张都称之为构皮纸,约起源于汉蔡伦时期,后世闻名的澄心堂纸即为构皮纸,构皮纸在文献中也常被称之为棉纸。构皮纸之后为桑皮纸,因桑皮纤维表面裹有一层透明胶衣,桑皮纸常有丝质光泽,曾被称为蚕茧纸,著名的乾隆高丽纸也是桑皮纸。
皮纸
三、藤纸
以藤类植物的韧皮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藤、黄藤等等,亦称“剡藤”、“剡纸”、“溪藤”。唐宋时在剡溪一带曾极度辉煌,后因对当地的藤类植物过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
藤纸
四、竹纸
顾名思义,竹纸就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主要原料为毛竹、苦竹、绿竹、慈竹、黄竹等等。竹纸种类也很繁多,常见的有毛边纸、毛太纸、元书纸、玉扣纸、连史纸,传统的富阳宣和夹江宣纸也属竹纸,不过现在很多都改由龙须草抄造。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
“说纸必说富阳纸”“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从古至今,人们对产自浙江富阳的手工竹纸都有着颇高的赞誉。富阳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竟出,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并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大小工序,享誉国内外。
富阳竹纸
五、宣纸
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之誉。
严格来说,宣纸该属于皮纸的,早期宣纸由纯青檀皮抄造,是名符其实的皮纸,后来加入了稻草,纸张特性跟皮纸也有较大差距,所以单分出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种类。至于宣纸的起源目前各家说法不一,也无定论,但其大规模出现是在明朝。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
今天,这些传统的手工纸大多只能在一些古老的村落延续着水深火热的余韵,在书画市场怀念往日洛阳纸贵的残影,在图书馆博物馆里传承敬惜字纸的庄严。
尽管辉煌不再,但它所承载的灿烂历史和文化,那如棉似玉的温润质感,笔墨淋漓的氤氲气息,优良的耐久性能和千年纸寿,依然能够打动众多的使用者,让每一个触摸它的人沉醉和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