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虽然这部作品从筹谋创作到发表耗时五年,但在发表后就一时名声大噪,震动文坛,广受业内外认可,被认定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剧作家曹禺也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这部作品以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周、鲁两家为故事主线,展开了一场关于两代人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和命运纠葛的家庭闹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这和当时的落后和黑暗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将尝试探讨作品《雷雨》中的故事走向和发展根源,以及尝试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特色和文化内涵。
性格多变的周朴园周朴园——周家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资产阶级的经典代表之一,更是周家悲剧命运创造者之一,封建专制思想在他的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
在周家,他要求所有人必须对他的言听计从,周朴园的专横跋扈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生性多疑的他,为了试图掩盖妻子繁漪知道自己年少时曾和女佣在一起过,谎称妻子精神上患有疾病需要每天喝药,在精神上麻痹和折磨她,在周朴园身上,自私自利的形象一览无遗;在周朴园看来,繁漪拒绝喝药就是对自己权威上的挑衅,即便让儿子周萍跪着求她喝药,妻子服从自己的命令不仅是管理两人关系的事情,更是自己作为周家当家人,树立足够的威严是至关重要的,暗示着自己的至高地位不受挑战;当不择手段压榨工人,引起矿上工人罢工后,周朴园派人进行血腥镇压,勾结警官打死众多闹事工人,后又收买代表,开除其余闹事工人,克扣已故工人的偿命钱,他的虚伪冷血。但是对外周朴园却要假装自己是位品行谦和,兴办慈善的慈善人物来掩盖自己,他的虚伪冷血,阴险狡诈更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周朴园似乎又有长情的一面,对昔日恋人梅侍萍念念不忘,多次搬家也不曾丢弃侍萍最爱的老家具,把侍萍的照片放到显眼处,记得她的生日,打听她的下落,由于当初侍萍坐月子不开窗的习惯,整整三十年都保持着不开窗的习惯等等。如果说是为了装模作样给别人看,大可不必要让人知道她的存在,所以周朴园这么做也不仅仅是由于愧疚。在某种角度上来看,他是发自内心的怀念,想必年少时和侍萍也是真心相爱的,也曾为了侍萍和父母抗争过,只不过由于门第悬殊,在封建家长制度的压力下,他选择了自己,终究是爱自己胜于爱别人。
在对待孩子方面也有慈爱的一面,耐心教导周萍,悉心关怀周冲,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真心忏悔自己的过错,儿子的相继离世对他的巨大打击,都可以看出周朴园也有真情的一面。
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已经不能简单通过“善”与“恶”来判断,他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他是封建专制思想下的一个人物缩影,在面对专权和真情时,他看重权利,但是内心又渴望真情,当权利受到影响,他又会毫不犹豫的放弃真情,来保全自己。当年轻时出国留学所接受的思想同回国后封建专制固化思想产生冲突时,他逐渐变得懦弱,不敢反抗,甚至逐渐变得和父辈们一样的奸邪狡诈,说周朴园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是时代的牺牲品。
敢爱敢恨的繁漪繁漪生活在“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从小家境优渥,接受过新式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她追求自由平等,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位女性。繁漪的取名也大有深意,“繁”字即为多,“漪”则是水波,永不停歇的水仿若洗净所有的“雷雨”,的确在繁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真性情。
一心渴望爱情的她,嫁到周家后才发现周朴园的心一直在别人身上,自己的青春错付对于她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何况又一直被禁锢在周公馆,任由周朴园摆布,后来她逐渐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人,心中的苦闷和压抑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直到周萍给了繁漪一点希望之后,她便疯狂的爱上了这个不应该爱上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繁漪是一个渴望摆脱封建约束,追求自由的人。当周萍爱上四凤而将她抛弃的时候,从最开始委曲求全,要求私奔,甚至到日后可以与四凤同住,把自己置于极端屈辱的位置,但终究没能换来周萍的心,所以才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撕下周朴园的面具和这两家的本来面目,剧作家曹禺对繁漪这个角色细腻地刻画出了繁漪敢爱敢恨,同时又具有旧式女人的弊端,和追求思想解放的双重挣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题,这也是五四运动下女性解放思潮下的一种表现,渴望独立平等又被封建固化思想压不过起来,最终给人物形象增添了更重的悲剧色彩。
懦弱挣扎的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