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海纪录片讲的是什么,砂与海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1 16:52:28

由于这是一部中国比较早期的纪录片作品,已经找不到高清资源了,但是为了让图片更好的契合文章内容,笔者依然选择了作品截图,虽然有点模糊,但已经尽量选择了最清晰的几张,由此对读者阅读体验造成的影响,提前和您说声抱歉,还请各位读者谅解!


每当看见墙壁上冒出来的野草、石头缝里开出来的小花、悬崖边傲然屹立的青松时,我们总是被它们那执着于生长,淡然于磨难的态度所触动。对于生命,我们向来迟钝的目光总是容易变得出奇的敏感、出奇的锐利,不用刻意去寻找,生命的脆弱与韧性便跃然于眼前,直抵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拍摄于三十年前的纪录片《沙与海》就是这样,它用敏锐的镜头捕捉到了两个真实动人的生命故事。影片分别展现了两个家庭在两种不同极端环境之下的生存状态,他们艰难的抗争着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却也同时细心呵护着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的生存状态在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中具有普遍性,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就像是大自然里的一颗生命种子,和所有其他的生命一样,既脆弱,却也顽强。

沙与海纪录片讲的是什么,砂与海纪录片的创作特点(1)

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殊途同归的人物命运。

正如片名《沙与海》所凝练的那样,作为影片主角的两户人家,一户来自遍地黄沙的荒漠,一户来自海浪包围的孤岛,不仅两户人家生存的环境天差地别,就连两户人家的生活质量,也是判若云泥。在导演康健宁和高国栋精心安排下,这两个家庭充满了强烈的对比性

刘泽远一家人是农民,居住在内蒙与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他们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而刘丕成一家人则是渔民,居住在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他们家的渔业不断扩大,还雇佣了一二十位工人,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

当刘泽远一家还在挣扎于温饱,靠着仅有的那口井艰难生存的时候,刘丕成一家已经过上了富而有余的生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两家人也不可能被联系到一起,但这恰好就体现了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他们拥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但在大自然的约束之下,他们的命运走向了同一个方向。

沙与海纪录片讲的是什么,砂与海纪录片的创作特点(2)

渔民刘丕成

在大自然无形之手的影响下,他们看似稳定的生活其实都无比脆弱。只需要一场大风,刘泽远一家辛辛苦苦种下的农作物,就会被黄沙掩埋,他们饲养的骆驼,就会迷失方向,体弱多病的,风停后就成为了一堆枯骨;而刘丕成一家布下的渔具,则会被海浪冲散,即将等待收获的海产,直接就打了“水漂”。穷也好,富也罢,深入荒漠抑或是远离大陆,在变化无常的大自然面前,他们几乎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自然仅仅用一场大风,就掀开了人类在它面前无比脆弱的真面目。除了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给出的选择之外,刘泽远与刘丕成还面临着相同的孤独困境和延续难题。他们都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偏僻、封闭、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被大自然形成的屏障紧紧的束缚着,就像一颗种子,只能在脚下的土地生根发芽,孤独的生长与凋零。凡是生命,都面临着延续的难题,他们也不例外,刘泽远和刘丕成都希望孩子能够继承他们那份来之不易的家业,但是他们的孩子,都渴望着更加自由和稳定的生活,想要拼命的逃离延续父辈们的命运。

沙与海纪录片讲的是什么,砂与海纪录片的创作特点(3)

农民刘泽远

丰富的视觉元素联想,深刻的镜头隐喻。

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对镜头的运用极其老练,导演有意的通过构图将人物和其他视觉元素放到一起,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以此去解读他们用镜头来隐喻的深刻内涵。影片中这样的镜头隐喻,多半通过将刘泽远和刘丕成两家人和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其他的生命形态捆绑在一起来实现。

一场大风过后,刘泽远一家出去寻找迷失的骆驼,镜头在扫过一堆触目惊心的骸骨之后,聚焦到了刘泽远一家人身上,他们坐在沙地上,注视着面前唯一幸存下来的骆驼沉默不语,这个时候镜头拉远,放在了那只奄奄一息的骆驼背后。刘泽远一家注视着骆驼,骆驼也在注视着他们,而镜头则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的记录着这一场沉默的对视。

在人和骆驼的眼里,他们是彼此依存的同伴,物种之间的隔阂就在这对视的目光中被打碎。这个时候的镜头更像是代表了大自然的视点,在它冷静客观的目光之下,人和骆驼的差别消失了,他们是同样渺小的存在。

沙与海纪录片讲的是什么,砂与海纪录片的创作特点(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