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几乎上过学的人都读过,每次读起来,都不禁动容: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还不懂“慈母手中线”的意义,也不明白“意恐迟迟归“的思念,更不能理解“报得三春晖”的重量。直到长大了,成为了一名游子的时候,方能明白里面的爱。
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有个各自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作者孟郊的感受那样深刻,也没有作者那份惆怅和深沉,因为他的这首诗有着非比寻常的故事。所以准确的来讲,我们没有完全读懂它,老师也没讲明白。
譬如:你可以猜猜作者写这首诗多少岁?
可能有人说,这是22岁考上大学,第一次远离父母时候写的;也有可能会说,这是三十将近,考研失败的时候写的;又或者说三十多岁出国留学写的。
其实,答案都不对。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不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而是胡子一大把的年纪对老母亲的恩情所感而作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年过五十了。
故事还得从作者的孟郊的身世说起。孟郊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母亲一首拉扯大的。话说,古代的母亲的都比较负责,所以母子感情最深,哪像现在的社会,看到这种情况,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早跑嫁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