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峪口樊家营子
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西边有一称为"黑泥沟"的山水沟,一条古驿道隐藏在荒草乱石中,这条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称:定远营)连接宁夏、银川的"丝绸之路"古驿道,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生命线。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自从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西征时曾经踏上银川贺兰山,就在贺兰山中部西侧一块较为平缓的坡地上扎下了营盘,从而留下一段传颂千古的樊家营子真实的史话。
"樊家营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就这样被叫响了千百年。对于山西商人来说:樊家营子位于贺兰山西侧,奇峰峭立,林壑幽美,这条线其实就是最早的中国"丝绸之路",宁、蒙通道,从银川到毗邻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必经之路。也是山西商人长途贸易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樊家营子在阿拉善和银川地区妇孺皆知,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能够在横跨唐、明、清几个朝代的1300多年间,以锐不可当之势驰骋于中国的商贸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丝绸之路",以及蒙、俄、西亚和南亚等地。
中国"丝绸之路"樊家营子的古驿站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1300年的中国"丝绸之路"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古代驿站文化。唐代镇守边关不修万里长城,实现着大唐"天可汗"、"会盟"人文精神,弘扬了中华文明长城民族的君子品德。
《沙山藏营》
中国幅源辽阔,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人口流动不便,许多民间信仰、掌故稗史都有很强的地域限制,民间传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并广泛传播的。而樊梨花的传说及遗迹从冀京到新疆,从河南到甘肃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为什么相隔千山万水的几个地方同时流传这样的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遗迹览胜
樊梨花与焕彩沟
东天山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特色不同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迁徙、角逐、融合的交汇点,这里遗存下来的岩画、古碑、古庙、古道、古诗、古遗址又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域、建设边疆的悠久历史,这是最真实、最原始的遗址,也是哈密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政协哈密市委员会文史办提供」
薛仁贵与樊梨花,是唐代出塞西征,维护大唐统一西域的两员名将。
樊梨花曾在此碑后换装
高宗李治继位后分别于655、658、659、660年,多次以小股唐兵袭扰高句丽。
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漠北铁勒九姓反叛,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与樊梨花先后奉命西征,为打退九姓突厥的侵扰,曾转战于天山南北,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她)们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很广很久。
历史背景:在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唐王朝后,由于治理有方,国力逐渐强盛,声望日益提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者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今哈密)石万年首先举七城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厥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扰唐王朝治理的西州和伊州,并挟持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吾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丝路,劫掠各国使臣。
到了唐高宗,为了保边安民消除西患,打击突厥势力的不断侵扰,高宗决定出兵西征。在点将前,他听说突厥兵将凶悍善骑,若派兵西征,选一名能同突厥抗衡的强将方为上策,所以点谁带兵出征尤为重要。此时,唐高宗想起曾被任命为右领军中郎将的薛仁贵是一名勇猛善战的悍将,在唐军围攻安市(今辽宁海城)战斗中,高丽曾派援兵25万前来解围,在两军会战中,那名身穿白袍、手握银戟、腰悬弓箭、在敌阵中往来冲*,所向披靡的人,就是率大军打败高丽援军的薛仁贵,所以唐高宗最后还是决定选派薛仁贵领兵西征。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浴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
焕彩沟(唐代遗址)
哈密焕彩沟汉碑位于哈密市北45千米的焕彩沟沟口,碑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唐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
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
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1990年焕彩沟汉碑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