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将樊梨花是哪个省的,大唐女将樊梨花 电视剧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5 00:06:19

沙山藏营

沙山藏营则说的是大唐贞观年间,在距长安西去千里有一要塞叫寒江关,它是西凉国(今天的甘肃天水)与大唐交界的重要隘口。寒江关的守将是樊洪,他有一女叫樊梨花。樊梨花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精湛的本领。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帅兵出关,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

另有一说是西征将士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士兵们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

大唐女将樊梨花是哪个省的,大唐女将樊梨花 电视剧(13)

沙山藏营

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其实呢,这不过是人民把古代征战将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罢了,以表达后人对远征将士的一种缅怀之情。

北庭都护府之独山守捉城

木垒县地处天山北麓,东与巴里坤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与鄯善县、哈密市相连,北与蒙古国交界。该县的文化遗迹有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和唐代独山守捉城、古代传递军情的烽隧、鸣沙山等。著名的军事重镇独山守捉城就坐落在今县城南唐朝破城子。戴良佐先生的《庭州纵横》中提到:木垒县独山守捉,今地在县城南的唐朝破城子。这是樊梨花西征时攻克的要塞,所在的村落也称为"梨花村"。此城部分城墙残存,后来元代的独山城,就是沿用唐代守护城垣。

县城西北的新户破城子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被群众挖肥时破坏的一座遗址,

大唐女将樊梨花是哪个省的,大唐女将樊梨花 电视剧(14)

独山守捉城

这里曾挖出了各种类型的垂帐纹、灰陶罐,是和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东地唐朝大墩遗城址出土的双耳灰陶罐,吉木萨尔北庭唐古城遗址出土的灰陶片在形制(细颈、鼓腹、小平底)和纹饰(垂帐纹)方面完全一致,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疆地区唐代文化的特征。在新户破城子也同样发现了大量成堆的牛、羊、兽骨,还有彩色壁画的寺院。至今人们还说这是少数民族(东突厥族)民众筑的城,唐朝樊将军攻城时,经过剧烈爆炸将城震塌的。至今,木垒仍流传着许多与樊梨花有关的传说故事,像'龙王庙'、'分水梁'、'芦花河'等…

守捉: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

走马巴里坤

巴里坤坐落于东天山北、蒙古高原南,处天山与蒙古高原的夹缝中。巴里坤的历史似她的城墙一样厚重、悠久。早在汉唐,这里就是新疆军事、交通要塞,班超、樊梨花等在这里留下沙场征战和贬戍足迹。

巴里坤秦末汉初称"蒲类",唐时归入中原版图,并置蒲类县。史*载:这里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与匈奴初次交锋的地方,也是樊梨花征西的战场。巴里坤又是中原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是"新疆汉文化的仅有的沃壤"。

巴里坤大河唐城

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大河乡东头渠村东部,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区,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府,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制度。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

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是为纪念唐朝巾帼英雄樊梨花征西而建的。

大唐女将樊梨花是哪个省的,大唐女将樊梨花 电视剧(15)

巴里坤阁楼

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

繁华散尽,曾经车马萧萧、刀光剑影的古道早已隐匿在草丛里。匆匆过客又岂是我们,当人们的脚步踩空了时光、踩空了历史的时候,那些安静的古建筑还在不远的角落里,绚丽地吸引着人们神圣的眼睛。有人说,巴里坤是一本丰富、深邃的大书,使人很想一口气就把它读完。然而,我们只是翻开了它的一页。

有一尊石人名叫樊梨花

------守望千年的草原石人像

在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和额敏县的草原上,至今保留着一些用花岗岩雕制的草原石人。草原石人,就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它们是新疆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它们或随葬于墓中,或者守护在墓前,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它们被视作古迹和文物受到政府的保护。

比较有名的是托里的加依尔山石人,它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以外的加依尔山地草原上。石人高达1.6米,宽约0.35米,比真人略小点。这里曾是古代游牧民繁衍生息的地方,至今草原上还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石人就立在一个大的土墩墓的前方。

据《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建国,到九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

(突厥部族,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而游牧民族本身又没有记录保存史料的传统,因此对于他们的历史一直模糊不清。)

另有额敏县的巴依木扎石人,它处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防线附近,距边界只有一公里。草原女石人,就位于额敏县的巴依木扎牧场,距额敏县城东100公里的中哈边境。据说巴依木扎的樊梨花草原石人雕像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微笑。

这尊罕有的草原女石人由整块匹花岗岩所刻制,如真人搬大小,两道柳叶眉,前额如串珠的饰品,是位典型的中原美女,原形是唐朝女将樊梨花西征时的雕像。这一传说是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中收集来的,而当地哈萨克族牧民则又是从以前生活在当地的蒙古族牧民中得知的。

草原女石人离一户牧民家的毡房不远。初见这尊石人时,只是一个背影,石人伫立在山间草地的中央,远远望去就如一截飞来的石柱插在平坦的草原上。石人弯着腰,似乎在舞蹈。走到石人正面,石人质地为灰白色花岗岩,下面是一圈没有草的黑土地。石像面部隐约可见凿磨粗糙的线条,胸部很随意地用两个圆就代替了。显然这尊石人的原型是位柔媚的女性。

大唐女将樊梨花是哪个省的,大唐女将樊梨花 电视剧(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