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二段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7 14:13:39

过秦论 下篇

贾谊【汉代】

过秦论第二段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1)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1],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2]。然陈涉以戍卒[3]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4]。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5],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6]。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7]。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8]。群臣之不信[9],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国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头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臣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10]。且[11]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12]。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13],高垒毋战[14],闭关据厄[15],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16],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17]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18],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19],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20],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21]。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22]非也。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位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足己而不问[23],遂过而不变[24]。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25]。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26],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27]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28]者,秦俗多忌讳之禁[29],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30],拑口而不言[31]。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32],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33]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34],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35];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36]。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37];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38];秦本末并失[39],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40]。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41]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42],去就有序[43],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注释

1.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原来六国的土地有三十多郡。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意即原来六国的土地。

2.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整备下精良的武器装备,以保守这些地方。津关,渡口和关隘,指水陆要道。据,凭依。修,整治。甲兵,铠甲武器。

3.戍卒:防守边防的士兵。

4.不用弓戟之兵,櫌(yōu)白梃(tǐng),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没有锋利的兵器,仅仅使用锄头、木棍等作武器,随所到之处就食,而天下无所阻挡。弓戟之兵,弓箭、戟矛一类武器。櫌白梃,指农具。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同“锄”。櫌,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即没有经过加工的棍棒。望屋而食,见有人家,就去吃饭,指没有军粮储备。

5.关梁不阖(hé):关口和桥梁来不及封闭。阖,关闭。

6.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楚军一直打到鸿门一带地方,连像篱笆那样的阻碍也没有遇到。楚师,指陈胜起义的部队。陈胜起义后号为张楚,因此称为楚师。鸿门,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今名项王营。

7.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在这种情况下,秦在原来六国的统治大乱,各地纷纷乘机起兵。扰,乱。豪俊,豪杰,有相当才能的人。

8.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章邯趁机凭借众多的军队,来图谋他的君主,求取自己的爵位。章邯,秦大将。要市,指谋求自己的利益。要,同“徼”,求取。市,交易。

9.不信:不忠实。

10.其势居然也:是它的地理形势所在才这样的。即是说,由于所处地理形势好,才能称雄于诸侯。

11.且:连词,况且。

12.当此之世……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指六国良将贤相虽多,但由于秦地险阻,他们进攻秦国的行动终于失败。

13.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秦把小城的军队合并到大城之中,在险要关塞驻军据守。

14.高垒毋战:构筑高高的营垒,不要作战。

15.闭关据厄:关闭函谷关,把守住险要的关塞。

16.诸侯起于匹夫:指山东各地的起义首领都是从平民中崛起的。匹夫,这里指普通老百姓。

17.素王之行:素王的德行。素王,指没有王位而具有王者德行的人。

18.其下未附: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

19.彼见秦阻之难犯也:他们见到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

20.安土息民,以待其敝:使境内平安,民众能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弊,败、坏。

21.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收养弱小,扶助疲敝,而使秦国的国君不怕不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意愿。

22.救败:挽救败亡。

23.足己不问:骄傲自满,不请教别人。

24.遂过而不变:有过错因循而不能更改。

25.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承继了秦始皇的做法,因循而不加以改变,又加上残暴酷虐,因而加重了祸患。

26.三主之惑,终身不悟:指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三代君主溺于错误而终身不悟。惑,困惑,迷乱。

27.深虑知化:智虑深远,了解形势变化的道理。

28.拂过:提出纠正错误的意见。拂,违反。

29.秦俗多忌讳之禁:秦朝的风习是禁忌很多。俗,习俗,风气。

30.重足而立:两脚紧靠着站着,形容恭敬的样子。

31.拑(qián)口而不言:闭着嘴不说话。形容心怀恐惧而不敢说话的样子。

32.奸不上闻:坏消息不让皇帝知道。

33.雍蔽:阻塞,蒙蔽。指上下之间情况不通。

34.饰法设刑:整饬法令,设立刑罚。饰,同“饬”,整顿。

35.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在它衰弱的时候,也能靠五伯的征伐而使诸侯服从。五伯,即春秋五霸。伯,同“霸”。

36.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政权保存下来。守,保持。附,靠近。

37.繁法严刑而天下振:法令繁复,刑罚严酷而使得天下震动不安。振,同“震”。

38.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所以,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符合治国的原则,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五序,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序,顺序。千余岁,周王朝的统治,西、东周合计共八百余年。这里说“千余岁”,是夸大的说法。

39.秦本末并失:秦王朝在根本和次要的方面都不正确,所以统治不能长久。本末,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和采取的方法、手段。

40.安危之统:指使得国家安全或者危险的原理。统,统绪,纲纪。

41.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民谚说:“不忘记先前事情的经验教训,就是后来事情的借鉴。”师,师法,借鉴。

4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明了盛衰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宜,适当,适宜。

43.去就有序:取舍有一定的顺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