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看着周围人在职场拼命内卷,自己却选择成为全职儿女。
到了该结婚生子养儿养老的阶段,却还是孤身一人,毕业了却“还在做大学生”。
当别人在社交场游刃有余,自己却喜欢躲在小楼一角隔绝外界风雨。
1927年,鲁迅写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15年后,在相隔一万多公里的国家,法国作家加缪通过笔下人物默尔索,也诉说着同样的话语。
世间纷纷扰扰,我却只想当局外人。
来源:全景视觉
1957年,加缪的《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里的默尔索,用一生写就了“什么是与世界格格不入”。
他的前半生,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和女友玛丽恋爱,和邻居雷蒙做朋友,平凡而普通。
他的后半生,却因一次意外枪击案被搬上了审判席,审判他过往的一切。
最后,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默尔索被判处死刑,一生戛然而止。
当所有人都有权利对他进行指摘时,默尔索却执拗地忠于自己的内心,至死不做迎合之人。
加缪的《局外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荒诞的故事外壳,包裹着深刻的哲理:
短暂一生,真实做自己,不受社会洪流的裹挟。
走属于自己的路,不负此生。
保持自我,不迎合别人的标准
主人公默尔索一天接到养老院发来的母亲死亡通知单,他匆忙请假赶去。
母亲的葬礼很公式化,默尔索像像急切走完流程的“临时群演”。看着母亲朋友们痛哭流涕,听着院长的絮叨,他没有流一滴泪。
他深知母亲活着不快乐,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这也是他和母亲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葬礼结束后第二天,默尔索和女友玛丽一起去海滨浴场游泳,还看了喜剧电影。女友问他爱不爱她,要不要结婚。
默尔索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毫无意义。
“声名狼藉”的皮条客雷蒙想要和默尔索做朋友,他没有拒绝。他交友从来不看一个人的名声怎么样,甚至会为雷蒙去警察局作证,帮他说清打人真相。
有一次邻居脾气暴躁的沙拉玛诺老头,丢失了陪伴八年的“老伴”——一只西班牙猎犬时,别人只看到这个老头经常打骂这条狗,拒绝帮忙,只有默尔索帮他出主意,安慰他。
他还一口回绝了老板介绍的去巴黎工作的美差,理由是生活没有必要改变。
和周围的世界,默尔索像隔着一层坚硬的墙。
来源:全景视觉
他独守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追求爱情、追求事业这些热血的东西,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一丝影子,像个局外人。
但对于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他却有自己的判断,从来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
正所谓,局中人有局中人的苦与乐,局外人也有一种自洽的生活方式。
生活打磨得每个人样子都不同,有人在社交场上尽显风采,有人就喜欢在自己的世界独领风*。
没有一种标准,告诉我们“就应该这样”。
书里有一句话:“最通情达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生活中,我们或许厌倦了绑在身上的“枷锁”:
没有共情,被认定为自私的人;没有参加团建,被看作不合群的人;没有结婚生子,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人。
何来唯一标准?当一次次陷入内耗,一遍遍打磨棱角,用力逼迫自己嵌入那张社交拼图时,其实不知不觉间已经丧失了自我。
作家伍尔夫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学会放下自责,不要为了迎合别人标准扭曲自己,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有主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