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15 08:29:44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场域、新典型、新乡风。

一、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意义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生产、村民生活、乡村环境建设等方面,能够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时代性、实践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场域中得到彰显。

统筹推进乡村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持续深入地改革发展,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力提升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获取圆满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得决定性成就。踏入新征程,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进一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乡村地区建设发展。

助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当代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要眼光向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因素,也要坚守本国文化主体性、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国仍有36%的乡村人口,全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地区,诸多客观因素决定了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注重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因子,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自豪感。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原则

明确目标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动能,推动乡村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通过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促使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括中国人立德修身、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将其中的优秀因素萃取凝练,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最新提炼概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就是要将上述核心内容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文化赓续、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助推乡村建设全方位提升。

坚持有机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不是简单照搬中央政策,也不能只做简单化、表层化的生硬嵌入,而必须吃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握实质要义,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系统有机融入乡村建设,坚持直接嵌入与渗透融入相结合,在文旅产业布局、地域特色文化宣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等方面下功夫,将中华文化符号有机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各方面,让村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交往交流、共建共享过程中充分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用性,努力打造传承中华文明、饱含历史内涵、充满生机活力、彰显特色魅力的美丽乡村。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具体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辩证吸收、全面审视传统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汲取其中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展文化交流,善于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善于在鉴别中吸收、在吸收中消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获取丰富营养。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路径

融入乡村产业建设全过程。乡村地区面积广大,汇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物资源,在文旅产业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乡村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势,特别是加强文旅资源开发,深度挖掘和阐释本地域、本乡村的独特人文历史,探寻本地历史文化典故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公德理念、修身方法等,深度开发和精心设计暑期学生夏令营、研学活动、主题文化节等,通过互联网加强宣传,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发展动能;要宣传弘扬乡贤文化,广泛联系和召集乡贤,汇聚团结发展合力,鼓励乡贤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引导乡贤投资产业、发展事业,承继“叶落归根”“不忘故土”的优良传统;吸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积极因素,在景观设计、生态产业布局、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融入村民生产劳动全过程。生产劳动是乡村生活的重要方面,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产劳动生活,引导乡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积极向上劳动观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推动形成尊崇劳动、学习先进、努力奋斗的正确劳动观;要深入挖掘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历史典故,树立实践中创优争先、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人物典型,着力引导村民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加强劳动教育,着力培育形成崇尚劳动的环境氛围,培育村民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磨练辛勤劳动的意志品质,锻造诚实劳动的优良品行。

融入村民优良家风建设全过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乡村地区最稳定的单元。优良家风建设与每一位村民都息息相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建设,有助于村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知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家庭美德要坚持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加强对家庭美德故事的宣传,引导村民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系统整理本地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家规、家训以及乡规民约相关内容,结合时代发展作出新诠释;修缮维护本地的宗祠,结合春节、中秋节等全民共度的传统节日开展家风教育;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文化墙、文化室、文化广场,开展手绘涂鸦、形象设计,加强对《游子吟》《曾国藩家训》等家风名篇、经典作品的宣传;凝练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尊敬、平等、孝顺、团结、和睦、清廉、勤俭等关键指标,定期开展和评选“最美家庭”活动。

作者:张星,讲师、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2023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民族团结促进的中央立法研究”(CSPT23016)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