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2015年10月21日
【原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英国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出自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英文原文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不但是剧中人物内心冲突时候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两难选择。
生存是人求生的本能,而毁灭却是人们所憎恨的。但是这两者相伴相生,有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选择毁灭,只有毁灭自己才能求得生存。毁灭很容易,只需要一点点勇气,生存却更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有的时候,人们在追求生存的路上,一不留神却会把自己推向毁灭的深渊。
“生存还是毁灭”,越是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越容易引起人们对生存和毁灭问题的思考。
青少年时期*,作为知青来到陕北黄土高原贫瘠的小村庄里,每天要为温饱而劳碌奔波。在那里,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贫困,理解了人民生活的不易。20岁那年,作为知青的*又被当选为梁家河的大队党支部*。他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也由此逐渐走向成熟。
2004年,*在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的时候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陕北的贫瘠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今后立志要为改变中国的贫困不懈努力。
*在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也写到过:“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陕北的经历,让*从一个不喑世事的城市少年变成了一个开始关心和思考人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命运的有志青年,这些也为他后来的执政风格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引用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旨在表达优秀的作品和作家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能陶冶情操,启迪人生。这一点无论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