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无法坚定地说出,自己就是社会主人翁的时候。
必然也就犹豫,要如何向孩子们介绍这个——“爸爸妈妈带你们来到的世界”。
我们焦虑。
可我们的影视剧还远远没有说清,我们为何焦虑。
“贩卖焦虑”。
好像在说,焦虑太多了,你别说了。
但你或许没有意识到,核心点在于“贩卖”。
何为贩卖?
是你不事加工,也不予思考,只想简单凑数。
放到其他领域。
“贩卖喜剧”,就是根本没有笑点,却只用扮丑和屎尿屁的段子,给观众粗暴挠痒。
“贩卖恐怖”,就是根本没有鬼,却用软色情、精神病患者和一闪一闪的jump scare,包装成恐怖片圈钱。
它们都无意关注你想要的东西,只是利用了你想关注的心情。
看到了么。
越是“贩卖”,往往越代表着稀缺
大家顾不上追求“好”了。
只要“有”,就足以骗到人。
回到“贩卖焦虑”。
这个说法的误导在于,它用给一部作品定性的方式,代替了对作品本身的讨论。
好像展现了焦虑便是原罪。
好像这个社会的问题,都怪影视作品把人教坏了。
贩卖焦虑?
那《昼颜》是不是应该叫“煽动出轨”。
《Why Women Kill》是不是“教唆*人”。
比较之下你才发现
国产剧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说得太多了,而在于太少了;
往往不在于拍得太过火了,而是太平庸和保守。
《亲爱的小孩》的不足,Sir认为恰恰在于:
焦虑的戏份,几集过后便匆匆下线。
停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常规素材,却不能往最要害的地方挖掘,只能转向温情和解。
但是。
像《亲爱的小孩》这样,稍微触及一点现实题材的国产剧,都那么的凤毛麟角。
观众无处释放的焦虑,才在这部剧上倾泻而出。
这个时候,“贩卖焦虑”的说法令人担忧的是,它不是在评论作品本身,而是一次麻木的合谋
继续若无其事。
假装只要把问题封印住,一切都会安好。
如何才叫不贩卖焦虑?
那就是不要只停留在最简单粗暴的层面,从一条缝隙突破出去,才能越走越宽阔
第一步,面对焦虑。
第二步,剖析焦虑。
第三步,再来谈怎么缓解、治愈。
别让我们的国产剧,在第一步就被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