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作者:张凯滨(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研究基地研究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拉开帷幕,冬奥文化氛围营造是社会传播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体育文化宣传普及的有效载体,体育题材影视剧伴随着体育事业发展形势而呈现周期性展播的特征,在重要体育赛会举办尤其是奥运会期间予以节点性集中播放。近期,随着冬奥会临近,荧屏之上聚焦冰雪运动的影视剧创作播出也热度上升。2020年至2021年,《冰糖炖雪梨》《爱在粉雪时光》《陪你逐风飞翔》等剧通过表现运动员的浪漫爱情,引发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而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超越》,则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三代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群像,讲述了中国短道速滑发展至今的壮阔历史,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健儿的精神风貌,更是点燃了大众对于体育运动乃至冬奥会的热情。可以预见,接下来一段时间,还将有一批表现冰雪运动的体育题材影视剧上线,剧集市场这股体育题材创作热潮也会持续。在这种背景下,体育题材应该如何拍才能更好地表现体育运动和运动员的风采,从而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第一部国产体育题材电视剧《中国姑娘》在中国女排勇夺冠军激荡起的爱国热情之下创作播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在体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题材电视剧已将篮球、足球、棒球、跆拳道、冰球、电竞等多元体育项目纳入创作视野。在这期间,创作历经了从传记取向到偶像剧化的流变过程,内容也从注重渲染家国情怀与维护民族尊严的宏阔表达向侧重于表现运动员自我价值实现的成长叙事转变。这与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趋向相一致,其中蕴含的社会审美转向、消费趣味调适也为当下体育题材电视剧创新提供了宏观的社会语境提示。
事实上,这种由“记”到“剧”的创作技法转向乃是脱“实”向“虚”的过程。它为体育的影视叙事开掘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也是当前“体育竞技 青春偶像”成为主导叙事类型的技术前提。前些年播出的部分体育题材电视剧多以运动热血、青春励志为思想导向,借由人物之口或剧情介绍某一体育项目的技巧和规则,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体育知识;同时,塑造了青春时尚的体育运动员、教练、领队等形象,打破了人们对体育人士拘谨的刻板印象,满足了年轻受众的集体想象,在观看过程中宣扬了拼搏、荣誉、团结、坚持等体育精神。但是,这种融合体育、偶像、励志、爱情等元素的作品,也容易陷入“专业不够,感情来凑”的窠臼,有时甚至会将体育标签化,虚化为男女主人公青春爱情的背景。故事悬浮,人物扁平化,观众看不到体育人的社会性格,也缺乏对体育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感知与把握。
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合了教育、文化和艺术,作用于人的身体之上,旨在培育塑造健全的人。感性身体表现肌肉群组、健硕美感与伤痛凝望,技术身体赋予运动认知、动作奇观,文化身体凝结社会建构、政治意识。体育题材影视剧作为体育精神的叙事者,需要聚焦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本身,设计故事、情节、人物行动和对话,将体育对人体质、心智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现实主义面向的体育题材影视剧创作,应以身体美学的表达作为创新的突破口,以身体与情感的兼容叙事,连接起运动员或教练员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表达,表现主人公立体的性格及形象变化,进而激发观众对体育项目及其背后隐含的体育精神的认同。
以冰雪运动为例,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运动姿态展现出竞技体育的速度美、力度美和锐度美,冰上运动的身体美学需要借助逆光、特写、升格等拍摄手法予以展示,通过不同视听语言的剪辑和组接,渲染运动员的阳光形象,烘托比赛激烈的气氛,以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体会到屏幕之上的力量碰撞、速度超越。这就要求导演、编剧、剪辑、摄影走进真实的运动场,搜集一系列发生在身体之上、与身体有关的故事素材,与体育专业人士深度交流、合作,以弥补缺乏体育经历,无法驾驭相关细节真实之不足。
此外,创作者应对体育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复杂流变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所谓匠心独运,体育题材影视剧的“匠心”恰在于表现不同体育项目的个性,摆脱流程式的路径依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体育故事之中寻找某种新意,能与当下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联系。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9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