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随父习武,14岁赴河南陈家沟习练陈氏太极拳,15岁起开课授徒,33岁进入中戏学习表演,正式开启影视梦。如今45岁的沙学周,不仅仅是海内外3000余人的太极拳老师,更收获了《太极先锋》《一代跤王》《狐女》《吕梁铁骨》《雪山飞狐》《只想今生一起走》《跤王》《怒海雄心》《百年荣宝斋》等数十部影视作品。演员、导演、制片人,北京宇歌始元国际影业有限公司总裁,在不同角色间转换,体会着别样人生。不惑之年的沙学周,没有止步于此,仍像意气风发的少年,秉持太极之道,在影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大度看世界
青州夏季午后的天气如济南般闷热,从空调车中走出,热浪扑面而来。已在车站南面广场上等候半小时有余的沙学周,淡蓝色格子衬衫、卡其色休闲裤,加上柔和的笑容,儒雅之气尽显。也许是生于青州长于青州,受这里历史文化熏陶的缘故,如果不说,你可能看不出沙学周是习武之人,更像饱读诗书的文人。
刚从自导自演的电视剧《范仲淹知青州》片场赶来的沙学周见面就聊起了拍戏。“拍戏很有意思,我已经在戏里死了七八次了。”沙学周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拍戏恰恰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但是演戏又很难,是在塑造一个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思想、形象、气质特点、处事原则等方面都需要演员去揣摩。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体验人生,拍几部戏也就足够了。但沙学周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传承太极精神。“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这是沙学周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对太极精神的理解。
《太极先锋》是沙学周今年获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动作片的一部电影。这部现代戏讲述了身为太极老师的男主角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太极精神化解困难,与反派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其中还穿插有感情故事。
沙学周说,早在七八年前就想拍这样一部戏,但是当时对影视行业几乎一无所知,便搁浅到现在了。“以前太极方面的电影很少能真正体现太极精神,太虚假。通过这部影片,我希望青少年对太极文化更感兴趣,能够肤浅或深入地了解太极,喜欢太极,了解武术的内涵和艺术感,而不是一提到太极就想到在广场上做太极操的老头老太太。”
这些年来,沙学周似乎一直在为这部戏打基础。
2005年,已经33岁的沙学周放弃了年薪6万英镑赴英教授太极拳的好机会,选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同学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作为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沙学周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有武术功底,但表演与武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这让沙学周一度陷入困境。
“开始的几个月都不对,为了演而演,找不到方向,很假很做作。”在此期间,沙学周模仿过植物——随风飘舞的蒲公英、遇人羞涩的含羞草等,还曾演过一只老猴子与同学饰演的小猴子抢香蕉。这些经历,沙学周现在讲来很轻松,但试想如果是我们处于那样的境况,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
经历的困难多了,似乎为转变积蓄了能量。
沙学周在校期间,王晶执导的《雪山飞狐》剧组招收男演员,饰演太极高手陈禹。沙学周的老师带着包括他在内的近10名同学去试戏,从小习练太极拳的他以绝对的优势拿下了角色,被剧组留了下来。
这是沙学周第一次拍戏,“万事开头难”的定律并不会因为他是太极高手而改变。“演的时候很辛苦,连最基本的站位都不会。既不能伤到对手,还要看起来很真实。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演戏似乎一下子就开窍了。”
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对沙学周称呼的改变见证着他的成长。拍的戏多了,摄像师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会不会演戏,对新演员一向不客气。“哎,那个男的”,是沙学周刚进剧组时的“名字”,不过后来逐渐“上道”的”那个男的”,慢慢变成了“陈禹”,一直到拍摄结束时的“沙老师”。
演艺圈是复杂的,争取一个角色不是单靠到各个剧组投简历就可以。“演员,尤其是新演员,很被动,一直处于被挑选的过程,很残酷,不是你认为自己合适就合适。导演认为合适,制片人可能不这么想,或者片酬很低。原本属于你的角色,因为别人拿了赞助而被顶掉的事很常见。”
中戏毕业后的沙学周已经35岁,年龄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不可能像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样“等机会”。于是他开始尝试帮投资方和制片方拉赞助、搞策划,为自己成立影视公司积累经验。很多人拍戏是为了出名,而当沙学周创建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时,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传承者,把太极的时尚励志、思想文化传承下去,做一个有思想的影视工作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