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变身
“昭和系”奥特曼如葛雷、佐菲,一般为红色和银色搭配,胸前纹路会有细微不同。“平成系”如迪迦、盖亚,主要由红银蓝混搭,一般由分为“注重力量的红色、注重速度的蓝色和平均分配的常色”。
和人一样,奥特曼也“男女有别”。女奥特曼如奥特之母、贝斯,都有双马尾。实在晃瞎网友眼睛难以区分的奥特曼也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的奥特曼是一家人,这增加了奥特曼的“故事性”和“人情味”。如奥特之父和泰罗,头上都长着犄角,父亲大儿子小,父子兄弟之间“长得太像了”。
变身器更是辨别奥特曼的法宝。宇宙人——奥特曼来地球相应的没有超能力的“人间体”,遇到特定情形就需要变身器来召唤原型,施展超能力。杰斯提斯的“奇迹之翼”精致漂亮,代表了他独特的身份。他的人间体跨越了性别,是一位美女。
其他的变身器还有像饰品一样的葛雷的“离子三角”项链、艾斯的“对戒”(他的人间体是南夕子、北斗这一对男女)、赛文的奥特眼镜、哉阿斯的电动牙刷、纳伊斯手表里装的巧克力等等。
另外,通过攻击方式亦可区分。区别于大部分奥特曼“拳打”、“脚踢”的攻击方式,一些奥特曼用莫西干式头发攻击敌人。
网友:在物理所学奥特曼 刷新三观!
“每一个奥特曼都是一种奥特曼,奥特曼与奥特曼合体之后,就又诞生一种新的奥特曼。”这句话道出了奥特曼的类型之多之妙。
“奥特曼是有钢有筋有情有感的曼”,虽然没有表情,但有丰富的故事性。像“名侦探柯南”一样,日本“特摄之神”圆谷英二导演一手创办的“圆谷制作公司”,自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奥特曼英雄仍在更新。
虽然中国大陆在奥特曼诞生27年后的1993年1月底,才有电视台第一次播出奥特曼,奥特曼无疑是几代网友“童年拯救世界的英雄”。
“小时候租看泰罗奥特曼的碟片,就算不会日语,也会用各种蹩脚的让人听不懂的语言跟着主题曲一起唱。”
奥特曼与其创造者
奥特曼并不总是能“赢”,也会被扁、被打败、被石化。但“主角光环”和“人类必胜”总会发挥作用。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奥特曼不能只看表面,它还有各种风格、各异富有内涵的剧集,反应社会现象的、体现冷战危机的、反思右翼势力不承认历史的、对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施以批判的。”创作者在为孩子们创造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类而言,基里艾洛德人和迪迦奥特曼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来自外太空的宇宙人,只是迪迦奥特曼选择了人类,同时人类也选择了迪迦奥特曼。奥特曼和人类,是相互守护的。奥特曼的身体是取自高山、海洋的颜色,脸上总是没有多余的表情,嘴角却有一抹似有似无的微笑。奥特曼系列,正是用短短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一个空想的故事。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怎么能够停滞不前。”奥特曼的主题曲《奇迹再现》耳熟能详。文章一出,就激起大波网友的“回忆*”。基于对奥特曼的“普遍情感”与“公共回忆”,网友们的评论成了亮点。
网友评论
“下次可以科普一下这个:奥特曼发射的光线是哪种等离子体,温度多高等等”
“我就想知道,能区分奥特曼的种类能帮我找到女朋友吗?”
“本人出售野生散养奥特曼,联系短话:***********”
“这是有小怪兽威胁到物理所了,对吧[坏笑.gif]
更有网友提出挑战,“希望来一期,美少女战士”、“期待分析圣斗士”、“出一期口红色号,救救直男们吧”……
物理所:皮?科普的正确姿势
“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分辨奥特曼,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和别人的话题范围……奥特曼互相打架时,我们还可以分清楚究竟是谁在打谁,可以体会到观赏的乐趣。”
可以说,这气质非常“中二”,非常“物理”了。“爱上物理,改变世界!”仔细扒一扒不难发现,“中科院物理所”一直秉持以“最潮”姿势普及科学知识,贯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的理念。
“中科院物理所”全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两所合并。1958年10月8日启用现名。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就曾在所里工作。
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2014年11月份建号。毕业留校的物理博士成蒙操刀,先做了一番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大家一致认同将公众号瞄准“科普”。
“最开始是偏高端的、学术的、前沿的;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在做一些下沉工作,更接地气了。比如下沉到大学、中学,乃至初中、小学层面。内容逐渐丰富、多元化。”
不同类别的奥特曼
区别于网站发布传统的政务信息、科研进展等的功能,成蒙领导小编团队摒弃将网站同样版本的内容位移到公号上,正如成蒙所言,“那样的话,基本上就死掉了”。很快,“中科院物理所”在近200个中科院公众号中“脱颖而出”。
由此,每日与超导、量子、磁学、结构分析打交道的物理所,公号却“别有一番风韵”。“WiFi穿墙指南”、量子系列的“量子究竟是什么?”、“到底几点睡觉才算是熬夜?”“数学和物理太难?这些动图让你秒懂抽象概念”“吃猪脚能补充胶原蛋白吗?”“植物也会说话?原来它们和人一样八卦”……如此接地气和深入浅出的科普,实在太难得了。
就连《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室安全手册》的阅读量也近万。文章下方一人评论称,
“我都看完了,还发现一个错别字,但是又有什么用,我很清楚我进不了物理所!只能多培养几个学生去了。”
一群物理博士的“科普经”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皮”的中科院公众号,是由一批物理博士运营编辑的,“既专业又'皮'”。
“我们做公号的这群小编全部是物理博士。如果说学物理的他们不喜欢或不入眼,一般都不会创作或转载;如果他们觉得很感兴趣,那关注、学习物理知识的群体大概率也会喜欢。小编和背后团队的品位,大概率地决定了公号的受众群体。”
“我们没有定位‘一定要到什么高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基本上从初中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阶段,大部分都有。甚至不光物理,学科以外的比如数学、计算机、化学等都有。在运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扩展。”据成蒙介绍,读者年龄层次的峰值集中分布在14-26岁,占70%。”
"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在校园里学习物理、接触物理。用户与我们,存在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我们有了定位,由此发布相应的内容;同时我们也通过大家的点击量、点赞数和留言等反馈不断调整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