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的人文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2-07 10:27:35

1.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

3. 功能文化区:是改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 扩展扩散:是指谋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7.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9.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0.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

11.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1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3.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4.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5.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6.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7. 城市化:以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8.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②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19.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地位的中心性质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20. 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21.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才去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22.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23.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4.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即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 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 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 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 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 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 性、综合性。

6、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 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 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 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 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 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 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 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 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11、 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 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主体,“地”处于被动地位,是客体。

12、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 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13、 文化景观概念:亦称人文景观,是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 人口转变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 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理论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诺特斯坦将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寇尔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融合了上述观点。

15、 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 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

16、 人口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能 举例阐述】):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低平地区和岸边(海、河岸),即中低纬指向、近

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17、 杜能《孤立国》提出农业区位的理 论模式。第一带自由农作带;第二带林业带;第三带作物轮作带;第四带谷草农作带;第五带三圃农作带;第六带畜牧带。【最接近城市的活动有哪些】)

18、 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地理 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我工业革命。

19、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为什么最早出现在英国):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20、 工业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原因:首先 出现的是纺织业,然后是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1、 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带 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

22、 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的政策的 影响: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3、 城市化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 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4、 城市体系概念:城市与城市、城市 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

25/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 (F.Auerbach)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1949年济普夫(G.K.zipf)更加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Pr=/(q·r)

。发达国家城市中此法则比较明显,个别发展中国家也有符合这一法则者,但发达国家也有不适用者。

26、 首位城市法则:杰弗逊1939年提 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又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27、 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 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2北方方言:他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东南部,镇江以东和浙江大

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部、西南部、北部,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闽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28、 原始宗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原 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

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第二,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

29、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 斯兰教。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可称是最严密的。

30、 宗教与国家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 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线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宗教与文化: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环境下有差异: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丰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宗教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形成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31、 图有映像

32、 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 客的来源地。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一)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

33、 政治地理单元主要分为三个级别: 一是国家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列支敦士登等);二是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全另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三是国内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34、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一)马汉的“海权论”;(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四)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五)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35、 地理物象的概念:地理物象是指地 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地理物象呈距离(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36、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美国斯图茨(P.Stutz)以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他指出,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 少。

37、 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 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38、 行为地理学概念:行为地理学是研 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9、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行为矩 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

40、 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 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

41、工业革命概念:18世纪中叶产生于 英国的纺织业、食品加工等,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2、城市的设置需要的人口:根据我国 规定,凡具有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一条,均可设市:1、居住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

43、 1973世界多极化模型中的特殊区域有:东南亚、中东地区和南亚。()

44、 新中国人文地理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物: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45、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 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46、 语言谱系 (一)印欧语系{1.日耳曼语族。(1)英语。(2)西日耳曼语。(3)北日耳曼语。2.罗曼语族。(1)法语。(2)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3)意大利语。(4)其它语言。3.斯拉夫语族。(1)东斯拉夫语。(2)西斯拉夫语。(3)南斯拉夫语。4.印度-伊朗语族。} (二)汉-藏语系{1.汉语。2.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1)藏缅语族。(2)苗瑶语族。(3)壮侗语族。3.其它地位未定的语言。} (三)闪-含语系{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wu 非洲语言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七)其它语言 四个层次: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47、 语言的本质特性(再现):语言是 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

48、 国家的基本特征:拥有确定的领 土;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

49、 城市地域基本模型:同心圆模型、 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50、 政治地理现象的描述:政治是一种 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51、 人文地理学对文化的认识

关于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第一,物质文化的物质性。 第二,物质文化的基础性。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误解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52、 行为的类型:马歇尔消费型、巴甫 诺夫消费型、佛洛依德消费型和维布雷 宁消费型。

53、 地理学研究的传统范式模型在人 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三个主题:人地关系的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人文地理学只研究 的空间分布,以及它的形式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A、自然现象 B、人文现象 C、社会现象 D、政治现象

2. 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享丁顿被认为是美国 论的代表。 A、环境决定论 B、或然论 C、二元论 D、生态论

3. 中国的游记类著作以明末的 最为著名。 A、老残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佛国记 D、徐霞客游记

4. 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A、冯·洪堡 B、白兰士 C、李特尔 D、白吕纳

5.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其中之一是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理性主义 D、直觉主义

6. 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精神文化和 文化。 A、社会 B、制度 C、政治 D、经济

7.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个人需求 B、宗教信仰 C、经济因素 D、地域因素

8. 人口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这是处于 阶段。 A、低位静止 B、高位静止 C、后期扩张 D、早期扩张

9. 农业起源理论的宴享学说是由 提出的。 A、博塞洛普 B、海登 C、索尔 D、巴罗斯

10.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 类。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六类

11. 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 为主。 A、血型 B、毛发 C、肤色 D、眼色

12. 共同的 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风俗 B、语言 C、文字 D、习惯

13.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都属于 语系。 A、闪—含语系 B、汉— 藏语系 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D、印欧语系

14. 宗教既是 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社会形态 D、意识形态

15.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 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A、安拉 B、逊尼 C、穆罕默德 D、什叶

16.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 。 A、旅游行为 B、旅游心理 C、旅游习惯 D、旅游偏好

17. 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 为基础的。 A、地理环境 B、地理物象 C、地理过程 D、地理形态

18. 以下属于政治地理过程的是 。 A、政治扩散 B、政治斗争 C、政治形式 D、政治环境

19. 国力方程PP=(C+E+M)·(S+W)是由 提出来的。 A、科恩 B、摩根索 C、克莱因 D、麦金德

20. 人地关系是指人与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A、社会环境 B、自然生态 C、经济环境 D、地理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国内人口迁移形式有三种,即 、 、 。

2. 语言的本质特征是① 、② 、③ 、④ 。

3. 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可以从 、 、 三方面去研究。

4.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 、 、 、 。

5. 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 、 、 。

6. 文化区大体可分出三类,即 、 、 。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人文地理学正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

2. 法国学派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大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

3. 行为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的一种文化。( )

4. 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5. 低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 )

6. 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均直接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性别构成的变动。( )

7. 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带头工业,也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起始工业。( )

8.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财富,离开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

9. 宗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 )

10. 客源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文化的接触扩散

2. 人口转变

3. 第四产业

4. 地理人种

5. 环境知觉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

3.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2.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D 4C 5A 6B 7C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B 18A 19C 20D

二、填充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

3.年龄、职业、学历

4.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维布雷宁消费型

5.领土规模、形状、位置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 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3. 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4. 地理人种:学术上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5.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 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①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②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③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 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①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②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③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④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⑤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⑥多语言国家出现。

3. 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 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只有相对的意义。要以人类外在的生理特殊性状来说明有的种族比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表现型生理特点的差异来作为世界上存在着的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科学已经证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族比其它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而种族主义者却忽视这种科学事实,他们以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是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构成威胁并造成极大的灾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