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频道老电影修复团队负责人李冉
几年前,李冉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感动之余颇有共鸣。因为,她的工作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电影频道修复老电影。每天,她和她的修复团队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拭去岁月斑驳,进行美颜驻容,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样一份耐力与坚守。
修复老片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行当,但从事这一工作7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冉没想到团队突然被推到了众人面前。原来,电影频道五一期间播出的“修复老电影”的专题节目吸引了外界的目光,李冉和同事们的勤恳奉献被观众们纷纷点赞。
电影频道总编室主任董瑞峰介绍,目前,类似电影频道这种老片修复的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几百人。他们长年在幕后修电影的时间,有的都超出了拍一部电影的时间。
5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位于CCTV6电影频道二楼技术部的老片修复工作现场。记者发现,这个赋予经典影像以崭新生命的工作空间并不是很大,甚至稍有狭促,为了遮光,窗帘紧闭。
李冉所在的修复团队一共五个人:除她之外,还有两位85后、两位90后。每天,他们就埋头于几台设备之间,日复一日地紧盯屏幕,做着老电影修复工作。
在2007年到2019年之间,这个团队已经修复了千余部影片。这些年轻人的“妙手仁心”让受伤的电影完好如初。当流畅的画面从观众的眼前如梦境一般滑过时,人们不会意识到,那些颜色和光亮曾经被一帧一帧地凝视和守护过。
一个原则
以旧修旧、恢复原貌
岁月流逝,老电影愈显珍贵。
因为2012年CCTV6标清转高清播出,高清频道播出需要大量的高清片源储备,有很多胶片问题在标清版上还不是特别明显,在高清版上就被放大了。修复工作变得刻不容缓,2007年,电影频道首次展开了老电影修复工作。
老影片的修复原则听起来也与古建和文物保护相通,李冉说: “以旧修旧、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基本诉求。我们尽力恢复影片原有的本真样子,而不是在画面上进行二度创作,不会把画面色调调整得太过鲜艳、抢眼等。”
也因此,李冉认为电影修复不可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人工必不可少:“电脑毕竟不懂艺术,当计算机自动修复划痕时,如果后面有一个门框,或者远景之中有一根天线,机器就有可能把门框和天线当作瑕疵自动处理,会造成错误识别。所以,最后还是需要人工把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有可能AI会助力电影修复,提升修复效率和效果。”
两种方式
“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
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和存档的,可谓是脆弱娇嫩,对保存的温度湿度条件要求极高,一点点灰尘也会影响画面质量,更别提使用不当造成的巨大损伤。所以,老电影普遍是伤痕累累,常见的问题有:脏点、划痕、噪波、零斑、坏帧、闪烁等。
老电影的修复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物理修复就是修复原始胶片,“数字修复”则借助计算机图像修复技术。将胶片转为磁带后,再存储为序列帧文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修复了,这也是电影频道目前的老片修复方式。
李冉介绍说,从修复的工艺和效率来说,数字修复听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复简单,但要让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观众有舒适的观影享受,修复工序也十分繁琐细致。
三道工序
粗修、精修和校色
修复电影的流程是怎样的?李冉介绍,首先要提前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据频道排片和技审入库信息筛选出那些需要修复的片源,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进行修复。
修复也有几重境界,最初级的是修复脏点、普通划痕等,遇到细碎的划痕、连续多帧相同位置的损伤就麻烦一些,更高层次的则是调色。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光影之间的和谐来表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对调色的修复,就需要修复人员对影片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复色彩美感,尽量让影片的“语汇”丰富展现。
5人的修复团队,每天早晚两个班,以达到人歇而机器不歇。每部影片通常经过粗修、精修和校色,其中核心的精修环节,需要将一部片子按二十分钟分段,一个人负责一段,逐帧逐点用心细致地修复。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几个人还会进行“会诊”,提出个综合修复意见。按照程序,修复时首先进行粗修,预处理一部分画面问题,然后再精修,人工手动逐帧修复视频图像。
电影修复之后,会有技审老师再把关,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一部修复电影的音频画面是否合格,有时候会把遗漏之处进行“返工”。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电影画面是自己参与修复的,李冉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四个条件
要具备
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匠心
电影修复是个要“沉得住”的工作。李冉介绍,目前都是视频领域、对图形图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相关专业人员,一般在“师傅”的传授下,三个月能掌握基本功,但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更娴熟。
李冉认为,这项工作首先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修复工作非常繁琐、工作量巨大——一部90分钟的影片,约为12万到14万帧,对于每一帧都要细细审视的修复者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谓浩大。李冉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修复难度很大的影片,一个人一天的时间,也只能修复二三十秒。一般难度的话,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4-5分钟。”其次,修复者还需要有责任心,一部影片修复到什么程度与所消耗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成正比;第三,这项工作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复影片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同样需要淡泊宁静、精雕细琢。
李冉笑说,就她个人而言,开始做这份工作时,也确实有些“坐不住”,但慢慢地也能沉浸其中了。
因为需要长时间地伏案工作,团队小伙伴们的颈椎、腰椎等难免都出了问题,而且,他们的用眼强度相当大,修复四十分钟后就要稍微休息一下,否则眼睛过于疲劳。然而7年的修复工作下来,李冉的眼睛对于画面质量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挑剔。
在修复工作中,李冉和同事们所欣赏到的电影之美、感受到的胶片的丰富层次,则是另外一份“厚礼”。李冉时常会叹服经典影片拍得真好,让她在心生敬畏。她希望能把电影修复得完好如初,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到老电影的不朽魅力。
幕后花絮
胶片不是越老越难修 《甲方乙方》划伤严重
李冉介绍说,目前团队修复的最老的电影是1947年的《太太万岁》,修复过程很有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头儿越老的影片越难修,像1997年的《甲方乙方》修复难度也很大,因为它的胶片划伤特别严重,很多画面中间位置都会长时间持续出现一个划痕,非常影响观看效果。但是,这个划痕是非典型性的划痕,而是一个带有几个小弯度的划伤,用常规的直道划痕工具修复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一帧一帧地摸索参数来尝试修复,并且前后帧也没法借鉴修复,只能一点点靠工夫磨出来。
还有一些动作片的难度也很大,例如1994年的《斩虎屠龙》——这部影片本来画面损伤就十分严重,集中了多种画面问题,再加上动感太强,不仅有很多打斗场景,还有很多落叶、雪地里的情节,画面中落叶和雪花密布,背景繁杂和需要被修复的脏点融在一起,修复起来真的是需要火眼金睛。
李冉说:“外人可能觉得画面损坏特别多的影片最难修。但是,对我们工作人员而言,那种七零八碎、似有若无,你能感觉到不对劲但是一下子又捉摸不到的琐碎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比如,1995年出品的《小醉拳》打斗场景也比较多,但是这部影片比较难修复的部分是因为其中似有若无的隐隐的斑点,特别虚,连续播放时能够看到,单帧停下来寻找时又找不着。
一帧一帧地修复电影,看似枯燥,但是,也有乐趣。比如,会发现电影中的穿帮镜头,李冉笑说在修复一些香港老的武打片时,会发现开始明明是女演员,可是有的镜头却突然变了“男身”,原来其替身演员是个男的,这会在同事之间成为“幕后花絮”,给大家日常枯燥的工作提供一些乐趣;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片中还有威亚的痕迹,这时候,他们就会替“剧组”悄悄擦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