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卵石上两种颜色是怎么形成的,绿色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3-23 08:57:37

《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长篇连载(29)

——用中国智慧解读大自然的奥秘

作者:张宝盈

(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书名《探索自然之谜全三册》上册《天地自然》)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接上篇)

5.雷公墨(玻璃陨石)、砾石、鹅卵石、雨花石、钻石、宝石的起源

陨石中有一种特殊类型被称为玻璃陨石,在中国南方民间则被称为“雷公墨”。

人们对于雷公墨的来历的描述是这样的:海南岛的盛夏,气候多变。常常刚才还是骄阳似火,晴空万里,突然间,一阵狂风带来了密布的乌云和隆隆的雷声,接着便是大滴、大滴的暴雨倾泻了下来,……雨过天晴,这时如果你走到田野里,仔细搜寻,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它们有的呈圆饼状,水滴状、哑铃状、纽扣状、还有的呈薄管状、树皮状、碎核桃壳状和蛋状等等。

由于这种黑色的玻璃质石块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古人便给它取了一个有着显著的时代印记的名字——雷公墨。

大约在十世纪时,唐朝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21]

研究发现,玻璃陨石的分布区域囿于南、北纬度五十度之间,特别集中于下列四个地区:⑴远东(亦称澳亚)散布区。包括我国南方、东南亚、澳大利亚;⑵象牙海岸散布区;⑶莫尔达维散布区;⑷北美散布区。等等。

同一地区的玻璃陨石在化学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处。

同一地区的玻璃陨石年龄也很接近:远东散布区的陨石年龄约为70万年(有人测得澳大利亚的富钠玻璃陨石为300—400万年);象牙海岸散布区的玻璃陨石年龄多为110万—150万年;捷克莫尔达维石约为1400万—1500万年;北美的玻璃陨石年龄最大,为3200万—3500万年。[12]

玻璃陨石的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恰恰表明了,玻璃陨石正是由这些空间和时间内的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特殊分布的等离子体成分在特定电场状况下复合而成的。而这些特殊的离子成分正是由当地的地壳土壤(岩石)被电离(如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时将地壳物质电离)后上升到电离层、磁层而形成的。没有这种特殊的离子成分和电场条件,就不能形成这种特殊的玻璃陨石,所以才会“同一区域的玻璃陨石在化学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处”。

而如果玻璃陨石也是“天外来客”,则应该是随机分布,全球都有的,它又怎么会选择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且与当地的岩石成分相接近的这样高超的“技巧”来完成它的坠落呢?所以,这样的玻璃陨石是对“陨石来自电离层”的一个绝好证明。

研究表明,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与陨石迥然不同,……它以含很多的二氧化硅为特征,一般二氧化硅可达百分之七八十,最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少也有百分之五十。其次是含百分之十几的铝,百分之几的铁、镁、钙、钠、钾和千分之几的钛、锰等元素。这样的成分倒与地球上的某些岩浆石(如花岗岩)和各类砂岩(杂砂岩、长石砂岩等)的成分有些相似之处。雷公墨的某些微量元素,就与华南地区的花岗岩、亚杂砂岩相似。[12]

这说明雷公墨正是华南地区的花岗岩、亚杂砂岩被电离后进入大气(电离层、磁层)后又复合为雷公墨而降落到地面上的,所以才会在骤雨后捡到雷公墨。这也是地面电场与空间电场相互感应共振的结果,即地面物质如岩石带电后,也会在电离层中感应出近似成分的电场(由近似的元素离子形成的电场),从而共振复合出成分近似的雷公墨。

另外,科学工作者发现,“雷公屎”(雷公墨)中有一些外形为薄管状的玻璃体,具有闪电熔岩的外形特征。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适当形状的玻璃样品,放在电弧光喷嘴的高温高速(三倍于音速)气流中,就能得到钮扣状的酷似天然玻璃陨石的玻璃体。[12]

如上所述,闪电正是大气中的等离子体发生辐射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在中国地质大学的陈列室里,珍藏着一件形状极为怪异的奇石,它外型呈现不规则的圆管状,有一处分叉,颜色深灰,闪耀着又像金属又像玻璃般的光泽,犹如苍虬的千年老树之根,又酷似蛟龙腾飞,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根龙”。

这件奇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世界级珍品——闪电熔岩,1995年6月2日,北京市顺义县马坡村降了一场大雨,雨中电闪雷鸣,随着一声令人胆战心惊的惊雷,顺义县境内的潮白沙河滩附近的铝制高压线被雷电击断。闻讯赶来检修的电工发现,在出事地点,高压线短了两米,而下面的砂堆上却出现了一块奇石,这就是奇石的来历。

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教授们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根龙”是由落地雷形成的闪电熔岩,他们说:当雷电瞬间的高温达到数千到一万度时,就可以将被击中砂丘或砂岩的部分导体有序熔化、汽化或部分溶化,而又由于当时正下着大雨,就使被击物在相对瞬间淬火冷却,从而形成了玻璃质和部分重结晶构成的新石矿石,这就是“根龙”。

但是,我国著名雷电专家王时熙教授等人对此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强调:对于雷电来说,一万度的高温仅存在于雷电的主通道中,其高温也只能是瞬间形成,至多持续几十微妙,而且其热量最大也只不过数千焦耳。按理说,这样的热量是无法将砂丘溶化并形成新生的“闪电熔岩”的。[22]

但是,由于闪电本身实质上是密度很高的荷电的等离子体的复合过程,它对高压线、砂丘的作用不仅仅是高温加热,而是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物理、化学作用。而“根龙”中不仅包含了高压线(金属)和砂丘中的物质,也包含了闪电本身的等离子体复合而成的物体。“根龙”本身的形状也酷似树根状的闪电。这也是大气层等离子体复合成石的一个极好例证。

不仅是雷公墨,鹅卵石、砾石、雨花石、各种宝石等等其实也可能是电离层等离子体复合而成的。

人所共知,河滩中常有许多圆润、细腻或如水滴或如圆片状的各种颜色的小石块,这些小石块与上游或流域附近山上的石质迥然不同。任何一座山也产不出这种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石块来,尤其是那些暗红色的、碧绿色的带有花纹的、花色斑点的石块,从任何山脉的岩石中都找不出这样的石质。

“鹅卵石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扁如小饼,有的圆如小核桃,它们的表面都非常圆滑光洁,晶莹夺目,好像用抛光机打磨过似的。在水中,石子表面呈现的花纹更是千姿百态。有的红、黄、蓝、白、黑五彩集于一石,有的黑白纹色相间,有的白里透红,有的花纹如行云流水,有的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鹅卵石的基底颜色在水的润泽下,更是绚丽多彩,它们有蛋白、黄白、玉白、纯黑、墨绿、淡红、棕褐、紫红、浅蓝、黄绿,有的颜色纯正单一,如宝石一般;有的兼有数种颜色。”[23]

那些富含二氧化硅的鹅卵石表面光滑、圆润、细腻。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光滑细腻是内在质地的细腻——不仅仅是表层,其内部也很致密(很多大块鹅卵石,比重比普通岩石高得多)。这表明,它们并非是(像常见的解释那样)在小溪中受冲刷打磨而成的。何况大多数鹅卵石并不在溪水中,而是在山坡或平地上。甚至深埋在土里的鹅卵石,同样都是一样的圆润细腻。而那横亘千里的戈壁上的砾石也似乎从未受到过水的冲刷,为什么也是那样圆润细腻呢?事实上,由于比重较大,岩石即便在溪水中,受到冲刷而滚动的几率也是很小的,除非有较高的落差和湍急的水流如山洪暴发,否则不易将石块冲动——哪怕是很小的石块。而水中确也有许多有棱角的小石块,它们同样历经若干亿年,并未被打磨光滑。一块有棱角的石头被打磨光滑需要的滚动次数也是相当大的,大自然无法提供这样的打磨概率。

鹅卵石的圆润光洁是“天生丽质”,“生来如此”的,绝不是“后天”靠水流打磨而成的。退一步说,即使水流能将带有棱角的石块打磨光滑,那么这些带有棱角的小石块又是哪里来的?如果是从某座山上“风化”而来,则应风化为土壤,而像鹅卵石这样细腻坚硬、密度很高的岩石是极不易风化的。

一些卵石其实不过是火山弹,由于经历了火山爆发时地下龙卷风的疯狂打磨,才变得外表光滑圆润。

另外,在茫茫千里戈壁上,同样布满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外表圆润的砾石。人们还发现,“在沙丘连绵,戈壁千里的巴丹林、乌兰布和等大漠中,蕴藏着许许多多晶莹闪烁,非常珍贵的宝石。目前在这里发现的宝石品种有:蓝宝石、红宝石、宝石绿柱石、透明长石、黄玉、鬃晶、萤石、芙蓉石、符山石、蛇纹石、西红玛瑙、碧玉、孔雀石、石青、木变石、玛瑙水胆等。”[23]人们至今也说不清它们的来源。

其实,它们的发源地可能也都在电离层或辐射带,都是电离层、辐射带中的尘埃等离子体共振复合而成的。它们都是“陨石”。

不言而喻,闻名于世的南京雨花石也有着同样的来源。雨花石多呈扁圆形或椭圆形,只有几厘米大小,它们的颜色十分丰富,深浅、浓淡层出不穷。色谱中的各种颜色,在雨花石中均能找到,有的颜色恐怕连画家也难于调出来。雨花石由许多坚硬的小石子组成:有石英石、水晶石、燧石、玛瑙、鸡血石、蛋白石、碧玉等等。有的雨花石虽然石质很常见,但石面上却形成了各种饱含情趣的图像,有的如日月山川,有的像花鸟虫鱼,形神兼备,栩栩如生。[24]

这正是电离层、辐射带中含有多种元素离子的等离子体长期相互作用、充分混合后发生共振复合(聚合),才能创造出如此多彩的奇石来。

鹅卵石上两种颜色是怎么形成的,绿色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1)

雨花石

所谓“冰川漂砾”“飞来石”“羊背石”等等,可能也不过是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复合单元时所复合成的巨石而已,而不是什么“冰川”搬运的结果。

不难发现,石中极品——钻石,其中一部分(如在地面发现的)也可能来自电离层。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第一钻——常林钻石”的发现过程中得到印证。下面是有关常林钻石发现过程的一则报道:

山东临沭西部,有一处大约10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在这富饶神秘之地,经常有人拾到天然钻石,大的有如花生米,小的也像绿豆粒,因此这里的农民也养成了大雨过后,男女老少跑到田里寻找钻石的习惯。魏振芳(“常林钻石”的发现者)的家乡常林村就坐落在这个风水宝地上。

1977年12月21日,魏振芳与生产队社员一起到西湖挖地。……下午4点多钟,……魏振芳挖完自己的地,发现还有一小片地长着茅草没人挖,她走过去帮忙。几锄头下去,她看见一个淡红色像大栗子一样的东西,……又挖了一下,这个东西“一咕噜”滚了出来,璀璨夺目,光芒四射。(珂影 杨娉《中国第一钻石姑娘魏振芳的传奇人生》2001)这就是“常林钻石”的发现过程。

试想,如果这块钻石是亿万年前就已存在的矿石,那么在这样浅的已被耕种了无数年的田地里,应该早就被发现了。之所以在那个时间发现,恰恰说明钻石是在距当时前不久的时间内刚刚产生的。而之所以人们都在大雨过后去田里捡拾钻石(因为已不止一次地有人捡到过了),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地区的特殊电场条件,能使电离层中的碳离子聚集起来,当下暴雨即大气层等离子体发生共振复合时,这些聚集在一起的碳离子也随之发生共振造物而形成钻石。

研究发现,很多“陨石”中都含有金刚石微粒。这些金刚石微粒,可能正是电离层中的碳离子发生共振复合而形成的。

(未完待续,接下篇)

鹅卵石上两种颜色是怎么形成的,绿色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2)

鹅卵石上两种颜色是怎么形成的,绿色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