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有点恋旧情结,特别是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更是难以忘怀。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亲情的港湾,是产生幸福和欢乐的殿堂。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我家老屋里和父母兄妹们一块度过的。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我清楚的记得,我家老屋,在原有的地基上经历了四次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属棚户,听说存在的时间不长,第二次是六十年代,依稀记得是改建成埋柱子,用芦苇夹墙糊泥巴做成的草屋,第三次是七十年代,记得是改建成用土坯做成的草屋,这在当时是很普遍很好的屋了。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
现在想来,在前三次房屋改建的日子里,应该是父母持家最艰难的日子。六七十年代,贫困,物资匮乏。我们兄妹七人都小,九口之家,天天开门要吃饭,便是让父母头大的事,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已记不清当年的日子,是怎么过过来的了,我只记得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那种和睦,和那份相亲相爱的亲情。
第四次改建是八十年代的事,那时我和二哥都已有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觉得家里的房子应该要和别人家的差不多才好。
于是我们兄妹商量着决定,就把家里的老屋拆掉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房子是现浇的平顶房,水泥预制,在当时是很“潮流”的,可谓一劳永逸。
老屋改建后,我虽然没有居住过,但我在单位小院的宿舍房与我家老屋只隔着一道墙,喊话都能听得见,因为路近,我常带着孩子到家里去玩,也算得上是住过了,情感是一点没有改变的。
我很满意我参加工作,是天从人愿。不但没有离开故土,而且走运又分配到了坐落在白荡小街的一家区直单位,几乎就是没有离家,没有离开父母。单位给我的单身宿舍,虽然很小,但小家更显得温馨,夫妻儿女团团转,有多好,有多幸福啊。
后来改革开放,单位效益受到影响。为了生计,我带着我的小家外出到铜陵,也学别人“创业”谋生,搞来搞去,却只能说是蹉跎了岁月到退休。虽然在铜陵也有了自已的房子,但故土情结总是难以释怀,总是没有以前那种在老家的感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