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当舞台屏幕上出现“归去无人知晓,身体开满山花”时,舞剧《绝对考验》已经接近尾声,剧场渐渐沸腾,观众席间响起喝彩和掌声。散场后的观众们还边走边讨论着剧情,显然意犹未尽。
舞剧《绝对考验》演出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当天,舞剧《绝对考验》在重庆大剧院首演,观众们首次通过舞剧的形式,了解革命先烈张露萍的故事。该剧也是重庆歌舞团继《杜甫》之后,又一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作品。
舞剧《绝对考验》以红岩英烈张露萍为人物原型,糅合现代、民族、街舞、国标等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身处绝对孤独境遇的女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早在开演前,该剧就已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仅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等荣誉,其片段《火锅奏鸣曲》更是代表重庆登上了2022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
舞剧《绝对考验》演出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当晚7点30分,伴随着年轻的张露萍与战友走上舞台,拉开了《绝对考验》的序幕。演出中,舞者们精湛的演技,在现代舞台科技元素配合下,赋予了张露萍更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她从新婚诀别、隐姓埋名,到身处孤独境遇的心路历程。近两个小时的表演中,既有细腻柔软的“板凳双人舞”,也有气势恢宏的黑衣特务如黑影般暗中跟随的画面,情节生动,故事性强。
尤其是张露萍与长官相互试探的片段中,身着旗袍的张露萍与长官在5米高的舞台上跳起了探戈,二人围绕着台阶,在舞会中彼此试探。猜忌的气息扑面而来,配合精致的舞台背景、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一幅险象环生的谍战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将现场氛围引燃到了高潮。
舞剧《绝对考验》演出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张露萍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该剧还加入了不少群舞场景。比如在延安时期,张露萍与战友们系着大红腰带,伴着喧天的锣鼓欢快地扭秧歌,从视觉与听觉传递出解放区的欣欣向荣景象;而在呈现重庆生活场景时,身着火红服饰的重庆青年手拿长筷婀娜出场,营造出了重庆特有的人文风貌。
舞剧《绝对考验》演出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今年春晚,重庆歌舞团演绎的《火锅奏鸣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听说这段舞蹈出自《绝对考验》,更是加深了我对这部剧的期待。”市民何诗雨说,与春晚上的《火锅奏鸣曲》相比,《绝对考验》中的舞蹈显得更加接地气,也让她对张露萍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展现剧中女主角的形象,《绝对考验》的演员们不仅深入渣滓洞等地,实地感受触摸人物的生活环境。在排练过程中,他们还进行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处在当年张露萍的环境下时,会怎么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演员们能更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为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女烈士形象。”该剧导演丁伟称。
据悉,该剧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出品,重庆歌舞团制作、演出。“张露萍是革命烈士,代表着红岩精神。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国有文艺院团,在开启百年新征程之际,将这种精神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重庆歌舞团党总支副*、副总经理史绍平表示,未来,他们还将带着该剧进行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能够走进剧院,通过《绝对考验》感受重庆舞剧的艺术魅力。
舞剧《绝对考验》演出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革命烈士张露萍,出生于四川省崇县(今崇州市)。1937年12月,张露萍沿着川陕公路,一路北上,踏上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征途。1939年,经组织秘密安排回重庆,与张蔚林、冯传庆等7人组成军统电台特别支部。1940年春被捕,狱中表现英勇顽强。1945年7月牺牲于贵州息烽快活岭,时年24岁。
虽然舞剧不擅长表达思想和叙事,但《绝对考验》却另辟蹊径,从人物内心着墨,用细腻的情绪输出和舞蹈呈现,再配合舞美与声光,将观众一步步带入故事里,跟着主角“萍”一起身处绝境,直面孤独与考验。
此外,该剧还凸显了重庆地貌的特点,融入了朝天门码头、沙坪坝等重庆特色建筑,把重庆具有风俗民情的老火锅、老茶馆等也搬上了舞台。“我们运用了6块冰屏组合投影来展示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错落感,还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舞台装置,以及高低、造型各不相同的楼梯推移组合成新的造型,丰富表演空间。”导演丁伟表示,舞剧《绝对考验》既呈现出山城地貌,又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在有效配合剧情、烘托环境的同时,也使其成为重庆文化的代言。
专家评论>>>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改编自舞剧《绝对考验》的舞蹈《火锅奏鸣曲》,吃得热烈,喊得高亢,笑得开心,把重庆火锅文化的热烈、豪爽、质朴之风当面铺开,有趣生动。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唐白晶:舞蹈《火锅奏鸣曲》表现了火锅这一中华美食的文化缩影,“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火锅文化不仅是家庭团圆的象征,更是海纳百川、兼济天下的胸怀表达。舞蹈编导在这一文化理念上大胆创新,结合了街舞、川剧变脸的元素,强化了舞蹈的节奏感,烘托出重庆火锅麻辣的本色。舞蹈的构图以块状的方形为底,突出了锅“圆”的特点,隐喻着“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